投資策略
股市

劉慧:IPO 沒法獲批,港股幾時有運行? 


今年首季投資市場充滿不少利淡消息,包括疫情衝擊、俄烏衝突、美國進入加息週期等影響,再加上中概股連番遭美國打壓,令中資股大幅下挫,投資者觀望情緒濃厚,風險偏好下降。其中,港股今年可謂虎頭蛇尾,部分互聯網企業、科技企業、生物醫藥企業的股價大幅下挫。新股一個個被輪番重錘,今年一季度新股破發率高達6成,部分去年上市的次新股如今也已跌破發行價。

 

在美國證監會各種發難挑刺,以及國內反壟斷監管的雙重壓力下,如果要選一個今年最落寞的股票市場,港股一定能夠榜上有名。談及今年以來港股IPO市場表現,都隱隱透出大變前兆,IPO融資活動也驟降,很難引起投資者興趣,今年一季度募資額相比去年同期減少近9成,市場低迷和估值下行令部分IPO企業調整上市時間表。融資活躍度的降溫對投行收入也帶來衝擊。如果港股二級市場沒有較大改觀,市場預計今年港股IPO上市家數和融資規模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IPO募資規模出現斷崖式下跌,一季度只有146.43億港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366.07億港元減少89.28%。今年年初港股正式推行SPAC上市制度,截至目前已有十餘家SPAC企業遞交上市申請。公司IPO的原因之一是更高效籌集資金支持增長,降低對債務融資的依賴,提高市場滲透率等。根據Wind數據顯示,港交所一季度IPO數量跌出全球五強,僅有16家企業成功上市,較去年同期的32家減半。這與香港股票市場持續低迷有關,今年以來恒指跌8.03%,實際上從去年年底以來,留意到IPO發行或承受一定壓力,機構投資者參與IPO路演的積極性不高,他們還是活躍於發掘好專案好企業,只是他們變得更加謹慎,對專案估值的話語權也有所提高。對投資者來說,市場比較低迷的週期反而是他們能夠用較低的價格拿到好專案的大好時機。

近期,受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等因素衝擊,中概股一度集體大幅回調,這也使得中概股回歸浪潮將至,再度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結合境外政策的不確定性及中概股的長遠發展,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概股應該認真考慮回歸問題。光銀國際認為,在中美雙方監管趨嚴的環境下,港交所應該是中概股回歸最安全及穩定的過渡方案,也是未來企業境外上市的主要管道。長遠來看,公司需依賴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在美國市場困難重重的形勢下,眾多公司轉而把眼光投向香港市場及A股市場。而在上市條件方面,A股門檻整體高於港股和美股,而且創業和科創板對部分行業均有要求和限制。從這可以預見,未來兩年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將會越來越多,甚至回歸A股。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以上純屬個人意見策略,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撰文: 劉慧  慧悅財經創辦人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