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策略
股市

全球掀比特幣熱潮 加密貨幣挑戰傳統金融體系


全球在新冠疫情下,各國央行續行量寬政策,狂印鈔票下,加密貨幣頓成資金避難所。踏入2021年只是短短兩個月,加密貨幣龍頭比特幣(Bitcoin)價格飆升超過60%,從華爾街基金到特斯拉(Tesla)公司都在購買比特幣,其總市值直追黃金。國際金融界對比特幣看法極端,巨賈如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唱好,上月初大手買入比特幣;美國財長耶倫及股神巴菲特,對此貨幣卻有保留,前者認為比特幣投資呈現「高投機性」,使用比特幣交易「極其低效」,後者斥指為「老鼠藥」拒沾手。但無可否認,愈來愈多機構投資者參與加密貨幣的投資,市場越趨接受,未來有力挑戰傳統金融系統。

撰文 本刊編輯部、Blackwell Global 業務發展及研究部副主管李啟宏

多家央行進行加密貨幣研究之際,愈來愈多機構投資者參與加密貨幣的投資,推動比特幣屢創新高,上月曾升穿5.8 萬美元大關,但其後出現回吐。「科技女股神」Cathie Wood繼續唱好比特幣前景,稱「很高興看到出現健康的回調」,不過她沒有透露其旗下的方舟投資( 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有沒有購入。

疫情經濟下量化寬鬆成為新常態,法定貨幣貶值,上市公司很有動機把手頭上剩餘現金作出抗通脹的安排。特斯拉也曾於上月8 日公布,購入了價值15 億美元的比特幣,並準備接受比特幣作為付款的方式。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經常在Twitter賬號談及加密貨幣,最近宣佈透過特斯拉動用15億美元買入比特幣,並計劃容許顧客用比特幣買車。消息震動市場,刺激比特幣價格飆升超過60%。從華爾街基金到特斯拉公司都在購買比特幣,其總市值直追黃金,特斯拉的高調行動,啟動了上市公司買入加密貨幣的潮流,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大型上市公司會效法特斯拉,意味比特幣將會成為上市公司的儲備。

比特幣於一段時間內不斷升值,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的出位言論居功不少

另邊廂,美國財長耶倫則唱反調,她表示,數碼貨幣可能帶來更快、更低成本的支付,但許多問題依然需要研究,包括消費者保護、洗黑錢等。她表示,比特幣常被用於非法活動,交易效率極低下,同時為達到這些交易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為具有極高投機性的資產,人們應該當心。現時加密貨幣並不受監管,連巴菲特也揚言永遠不會買入,直指是「老鼠藥」,意思是不會產生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純粹是投機行為。

美國新任財長耶倫對比特幣有所保留

在短短兩個月,比特幣升穿50,000美元,市值最高達到1萬億美元,除了再次令看淡它的人跌破眼鏡外,亦令到市場資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曾經被視為「世上最大騙局」的虛擬資產。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說明,比特幣是一種近似於貨幣的交易媒介,不同的是貨幣價值是建基於主權國家對於財富/購買力的憑證;而比特幣的價值建基於網路使用者的「共識」,可以說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去主權化的交易媒介。用更易理解的話,比特幣具備黃金作為交易媒介的性質,但沒有黃金自身的貴重價值。

比特幣出現 在解決什麼問題?

很多經濟學家從資產價值的層面去否定比特幣,然而他們大都忽略比特幣的設計原意是以一種交易媒介的形式存在,作用類似於貨幣。而交易媒介的價值是取決背後所衍生的市場規模,市場流通性和認受性越高,其價值亦會隨之增長。正如一張紙幣的價值是取決於它的面值,而其面值則是由發行機構賦予及市場廣泛認可才會適用,所以紙幣本身不是一種資產,只是一種憑票可以換取等額資產的工具,而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同理。

用回紙幣做例子,紙幣是一種發行機構的票據,它的面值是獲發行機構保證,而同時發行機構為了保證紙幣的可靠度和稀缺性的控制,需要為紙幣加密,例如加入防偽特徵避免被仿造,所以在紙幣上除了印有面值外,還會有屬於鈔票的編碼、水印和防偽圖案等。

紙幣的設計在一般日常面對面的交易中當然可以發揮其作為交易媒介的作用,但隨著科技進步,交易場境轉到網絡上進行,交易媒介亦由實體的紙幣轉變成一串串的代碼和數據。這些代碼和數據背後雖仍然有實體紙幣做支撐,但亦代表紙幣設計已顯得落後,未能跟上時代步伐,市場需要一種新加密技術來提高和保證貨幣在網絡使用的可靠性。

而比特幣設計所解決的就是代碼和數據用於交易媒介上的加密技術問題,利用區塊鏈的技術去為交易進行加密,加密方式所需要的「密碼」是由電腦運算所得出,而且數量是有上限的,而這個「密碼」就是比特幣。然而由於其所代表的價值由市場供求決定,亦沒有任何主權或中央機構去參與發行,故此比特幣亦被稱為去中央化/主權化的「貨幣」。

比特幣有機會成為認可貨幣嗎?

目前並沒有任何國家/經濟體承認比特幣作為合法貨幣在市場流通,此可能性於可預見的未來相信亦難以實現。其一是因為比特幣是虛擬「產物」,與黃金不同,並沒有有形的實物,若一個公權力機構,例如一個國家政府如需要承認虛擬貨幣價值,並作為一種國家的財富儲備,由於牽涉到社會的公共利益,必先需要建基於社會大部分人對於加密貨幣的價值有一定共識,以目前世界上大部分人對於加密貨幣的認知程度,要達到共識水平仍然相當遙遠,當然政府亦沒有誘因去促進社會去達成此共識;

股神巴菲特直斥比特幣是「老鼠藥」

其二是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其被發明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對沖「具中心化」的現代貨幣系統,即現時絕大部分人使用由央行/政府發行的貨幣。換句話說,現階段某程度上使用加密貨幣是在奪去中央權力貨幣的經濟話語權,變相削去中央機構對於社會資源分配的影響力。所以以目前世界上大多現行的經濟社會制度中,加密貨幣與現有貨幣難以同時廣泛流通,至少在制度上還沒有一套機制證明在缺乏政府的調控下,加密貨幣有能力取代現有貨幣系統有效地促進經濟活動之前,相信大部分政府也不願意去冒險。

但隨著近月來資金不斷追捧,價格急升,比特幣等的加密貨幣目前已成為各國政府不能忽視的存在。對於政府來說比特幣是一種兩難的問題,一是不能承認其貨幣地位,因為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會可能對傳統貨幣體系產生威脅,影響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並減少財政收入;但同時又不能不去監管,因為比特幣同時具有匿名性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點,資金流向難以監測,不法資金將非常容易規避政府的監管,故此大部分國家只能暫時視比特幣為虛擬商品。

雖然如此,比特幣的流通確實有利於跨國網絡交易,特斯拉於2月初表示已購買了價值15億美元的比特幣,並公佈準備開始接受以比特幣購車的消息,相信此舉日後將會大大吸引大型跨國企業開始接受甚至引入比特幣作為支付媒介,令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的認受性進一步提高,將會推動社會接受和廣泛使用。而政府為防範不法份子進行洗錢活動,或會進一步要求比特幣交易的實名制度,又或者禁止使用比特幣交易某種商品,例如是金融資產。

或會成為網絡流通貨幣

比特幣日後其中一個發展的可能性,是成為一種高級貨幣流通於網絡交易。由於近十年互聯網的技術進步,網上商店和網絡交易興起,全球貨品與服務的流通速度和交易量都得到爆發性的增長,不少實體經濟貿易轉移到網上進行。而當使用現有的貨幣系統進行網上跨境交易時,需要經過不同的機構進行換匯、結算、認證,再進行轉帳等操作,每經過一個程序意味交易的成本將會增加,故此市場的確需要新的貨幣解決方案去降低交易過程所產生的成本。在於財富交易的記賬方法、交易隱密性、產生辦法和獎勵制度等等方面,加密貨幣的確具有網絡貨幣的屬性,這亦解釋了為何即使沒有國家或者政策的認可,比特幣等等加密貨幣仍然獲得市場參與者青睞的原因,某程度上是反映加密貨幣的獨特性,能夠符合市場對於網絡交易貨幣的需求。

在另一方面考慮,目前各國貨幣能夠在世界流通原因是各國政府的主權互認。受惠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美元地位在各地能夠受廣泛認可,同時亦為世界各地的經貿活動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但若然有一天美元主導地位不再,或者因戰爭/意識形態對立而導致各國政府主權不再互認時,造成使用各國發行的主權貨幣交易成本大幅增加,傳統智慧告訴我們應該持有黃金或其他貴重金屬,然而在網絡交易發展的大趨勢下,黃金或其他貴重金屬又面臨著儲存成本高和結算困難的問題,所以結論是屆時網絡市場可能需要像比特幣這類資產多於黃金等貴金屬,作為財產避險和交易之用。

不能否認的是比特幣有成為未來貨幣的趨勢,或者未來貨幣的雛型/概念。縱觀貨幣歷史經過近一世紀的演變,以認受性、流通程度來說,美元可能已經是現代貨幣系統最終型態產物。但隨著現今科技發展迅速,在互聯網上進行的交易越趨頻繁,市場對於交易媒介的安全性、私密性和便利性有著更高要求的情況下,現今依賴中心化記帳制度的貨幣系統亦可能受到沖擊而需要變革。當下美元、人民幣和歐元等正加速研究推出數碼化貨幣亦是空穴來風,事必有因,無論加密貨幣未來的發展如何,比特幣面世背後所帶出的設計理念和特殊性,已經為下一世代的貨幣改革奠下深厚基礎。

加密貨幣推動數碼貨幣 中國去年底試用

隨著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交易愈趨普及,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向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作證時首次確認,數碼美元是聯儲局的「高度優先項目( high priority project)」,正密切研究發行「數碼美元」的前景,他指出:「整個聯儲局系統將為此投入時間和精力」。今次是聯儲局首次承認發展數碼美元的迫切性,反映其審慎立場出現轉變。鮑威爾以往僅強調,對美國來說,跨境數碼貨幣的發展,「做得對,比做第一更重要」,須審慎研究其潛在好處和風險。

不過,各國央行數碼貨幣發展整體仍然緩慢。七國集團(G7)的央行去年10月已經提出了數碼貨幣運作方式的框架,但上周舉行的G7財長會議並沒有提及這種新興技術。中國比較積極,內地傳媒報道,國營商業銀行已經開始測試數碼錢包App,電商集團京東(JD.com)去年12月聲稱該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個接受數字人民幣支付的網上平台。加拿大也加快推進數碼貨幣,歐洲央行和英倫銀行則開始諮詢,儘管歐央行上月曾說任何數碼歐羅最快數年後才面世,日本和美國似乎仍然抱觀望態度。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