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顧明均 電子大王轉型發展商


上月集團地產發展項目雲創谷正式進行動土禮 。

本地工業界老行尊,人稱「電子大王」的南太電子創辦人顧明均,從事電子行業超過40年,創業旅程十分傳奇;期間曾經歷本港以至全球電子業的高低潮,由生產計算機、轉型至OEM代工,逐步生產高端電子通訊產品,由LCD模塊、射頻模塊,至生產智能電話及顯示屏模塊等不同元件,深受國際品牌客戶支持;集團又經歷在美國及香港上市,又曾多次把企業私有化,退休後再復出管理公司;3年前他事前張揚在港退市,把南太電子轉型,宣告不再做工業,計劃把旗下深圳光明新區及前海兩幅廠房土地,升級發展集商場及寫字樓於一身的綜合項目,兩項目涉及造價共80億至90億元人民幣,預計分別在2019及2020年竣工。落成後將租出或放售,估計每年可為集團帶來10億至15億元淨利潤收入。他形容此舉決定是順勢而行,做地產的利潤是比做廠優勝。

年屆74歲的顧明均,精力充沛,健步如飛,且說話率直得令人不相信已踏入老友記的行列。回想多年前因南太私有化在港掀起軒然大波,排除萬難私有化後,顧明均決定親自披甲上陣重掌公司,集中精神為公司重新編制、穩定局面,不斷奔走深圳及無錫工廠,為公司接下生產智能電話及顯示屏模塊訂單,結果公司重上軌道,可見他毅力驚人。「記得我在2005年1月辭去南太集團執董職位,只保留非執董一職,一心想著退休環遊世界,但2009年通過私有化後,我重新掌舵,銳意革新,不能再因循守舊。我想過假如我們繼續流失客戶,仍然出現嚴重虧損的話,便結束這盤生意。幸運地,適逢當年全球對LCD模塊的需求急增,我們便騰出廠房代工生產,填補以往流失的客戶。我們除了一直有生意往來的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外,我們當然還跟夏普、東芝、松下、日立及新力等長期接觸,因此接獲大量訂單。」

顧明均坦言:「我這個人的個性就是不服輸,堅持做到最好。越有壓力、困難,便越賣命,稍為轉好我就會怠惰。我從第一天開始做生意便是這樣,壓力稍為減輕,就想著不幹。我不是一個勤奮的人,但有壓力我便不得不勤奮。很多事都是迫出來的。你也說得對,論年歲、體力、精神,我不可能永遠年青,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但我第一次找接班人失敗了,這次我重掌業務後調整了些許策略,將整盤生意改變模式,別人做生意靠marketing,但我們現在不靠marketing,是靠production來主導。」結果這次成功將公司起死回生。

近年全球經濟變化甚大,製造業走向高新科技,在工業4.0效應下,傳統工業也要尋找出路。3年前,顧明均向外宣布,在工業界急流勇退,已把生意重上軌道的南太製造業業務逐步結束,著手處理遣散工人事宜,重新創業轉型搞地產。面對位於內地廠房逾萬工人遣散問題,竟沒有出亂子或爆發大型工潮,在內地也算是罕見。他強調,多年來管理公司信念是將心比己,處事以透明度為先,以及對員工的尊重及互相信任,一旦公司有什麼變動,公司會預先做安排,因此離職的員工都能夠安心及滿意。

問及做了數十年工業的顧明均,是不是不看香港工業發展呢?他坦言:「自己已屆七十多歲,現時體力尚可應付日常管理工作,但亦感到有點辛苦,覺得況且至了這麼大的年紀,今年不知明年的事,但不能一下子留下整個大型廠房不管理,因為要對公司、股東及員工負責。」故此決意把南太部署轉型為發展商。

南太位處光明新區的廠房準備清拆改建成綜合商業項目。

舊廠改造  創造價值

南太電子自2014年起轉型,目前只保留美國的上市地位,變身為南太集團,計劃把手上兩幅深圳土地轉做中高檔綜合區發展,預計投資約80 億至90 億元人民幣。顧明均解釋,集團期間主要開發手上持有的兩幅深圳土地;因土地位於主要交通幹道附近,內地政府曾批評批出地皮予南太後遲遲未開發,而周邊發展迅速,形成舊廠地皮「十分礙眼」,故有必要跟政府交代進度。他指出,因兩幅土地的位置有異,發展策略有所不同;位於深圳光明新區的項目「雲創谷」已開始動工,屬於「高新科技產業園」建設,佔地面積逾10萬方米,總建築面積近34萬方米,計劃發展為70%寫字樓、30%商場配套,定位為中高檔,將於2019年5月竣工。他估計,涉及建築費用及雜費不超過30億元。

至於另一幅接近前海的土地,位處107國道旁,前海與機場之間正中心的經濟黃金地帶。原為集團在固戍的廠房,未來將發展項目「雲創城」,樓面面積約36 萬平方米,寫字樓、商場及服務住宅各佔七三比例。該項目將於明年動工,以容納高新科技公司作研發用途,支持國家高新科技發展,項目同樣定位為中高檔,預計在2020 年建成。

現時南太手上有約2 億美元現金,將足夠前期投資所需,他透露,正研究發債及尋求銀行貸款融資,並笑言指,以往集團經營電子代工業務,一年可賺得2億至3億元;隨兩個新項目相繼落成、租出或放售,估計一年可帶來10億至15億元淨利潤,形容「好過做廠」。顧明均期望,兩個項目建成後可帶來經常性收益。考慮到純出售地皮涉及較高賦稅如增值稅等,集團初步傾向以租務為主。

南太新發展項目構想圖。

讀法律出身 經歷多次轉型

顧明均是本地成功的企業家,素有「電子大王」之譽,1944年出生上海,兩歲時隨家人逃難到港,1970年入讀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大學畢業後,顧不當律師,曾跑去擺攤販賣水果、當過文員及旅行團領隊,跟友人做生意,繼而從代理到生產計數機,賺取第一桶金,前半生帶一點傳奇色彩。「我在1974年成立南太平洋貿易公司,後來因為名稱的註冊問題,才易名南太電子。業務主要是向台灣銷售本港製造的計數機。我當時還擔任台灣雲林縣商會的總幹事,乘便將計數機在當地銷售,但乏人問津。由於支付的三個月期票即將到期,情急之下,遂北上台北地區銷售,卻賣個滿堂紅,引起當地電器公會的注意。後來當地朋友表示供貨給我,倒過來將台灣製造的計數機銷售給當時還不太成熟的香港市場。在1978年最高峰時,本港市面上約有一半的計數機是經由南太進口的。」其後他遂決定自行開廠生產,坦言是誤打誤撞進軍內地市場。「我是1978年回到內地投資,也是先驅,是第一代進軍內地市場的境外企業,同樣是被迫出來,因為當年很少有實力廠家回到內地發展。南太在翌年決定進軍方興未艾的內地計數機市場。南太於內地的發展非常順利,1982年時,差不多所有日本名牌計數機南太都有做代理,而南太後來亦順理成章地從合作夥伴引進技術,並且自設廠房製造自已的計數機『孔雀牌』……當時無論是自己抑或是代理的品牌均非常成功,南太於1984年盈利已達到5,000萬元。」顧明均說。

1985年南太搬到深圳二線之外,與當地的城市建設單位合作。「剛開始時我們也遇到不少困難,我們的零件供應商便鼓勵我們從事OEM,也介紹客戶給我們。我們第一個OEM客便是Canon,隨後是東芝。當南太的發展逐漸有成就後,我們聽從日本零件供應商和客戶建議,除OEM產品外,也從事計數機的零件生產。」其後由於內地經濟過熱,1985年實施外管制,禁止外資將資金出境外,頓時令南太的生意額急跌逾90%,並錄得開業以來首次虧損,南太被方被迫作第二次轉型做原材料生產商。顧明均回想起,1985至87年確實非常艱難,幸好之前因業務而認識的日本合作夥伴及銀行之支持,其中有日本合作夥伴更委託南太為其原材料生產商,藉以鼓勵南太度過難關,1988年南太於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掛牌,至2003年轉往紐約交易所上市,成為市值逾百億元的本地企業。

 

不懂高科技  更愛睡覺

過去,顧明均是馬會的常客,每當愛駒出賽,必定入場打戲。他坦言現時只是間中入場。曾養馬不少的他,擁有賽駒以滿清八旗命名,分別為「正藍旗」、「正紅旗」、「正黃旗」、「正白旗」及「鑲黃旗」,現時餘下兩匹仍在本港作賽。貴為「電子大王」的他,竟然說自己不懂得用先進電子產品,如錄音機,甚至連微波爐都不太懂得用,笑言至今仍不懂利用電腦打字,若要處理「電腦作業」必須倚重秘書。他坦言,人生最大樂趣是睡覺;「睡覺是最高的享受,是人生一大樂事……我是個很懶的人,星期六、日會『攤』在家中看電視,我在2006年開始安排退休,怎知公司出現突發意外,誰不知瞬間要重出江湖,若完成公司這次轉型,我便可真正安心退休了。」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