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主席 楊余夏卿:對工作投放熱情,總會有好的結果


楊余夏卿(Dominica)自2018年出任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主席的位置以來,便一直帶領中心走向新的里程,特別今年是中心創立45週年的日子,更需要有優秀的領導者,引領未來。熱愛烹飪,對烹飪充滿熱情的她,一樣將個人熱情投放到香港藝術中心的工作上,目的就是為中心帶來更好的發展及前景。她說:「我算是個喜歡工作的人,同時要確定對所有中心內的運作都瞭如指掌,如此才可以引領未來的發展方向。」

C:Capital

D:楊余夏卿(Dominica Yang),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主席

以藝術與社區產生連繫

C:你與香港藝術中心的淵源是怎樣的?

D:我在十多歲時就去了英國讀書,後來回港,跟著結婚、生孩子,一直都很忙,直至兒子們長大後,我就開始做義工,並慢慢重新認識香港藝術中心。我自小便很喜歡藝術,家人亦是如此,常一同聽音樂會及參觀藝術展覽。之前兩位主席Cissy(包陪麗)及Nelson(梁國輝)都是早已認識的,Cissy更早已找過我參與中心的活動,不過一直都太忙,沒有答允,直至2015年從中大文化館館友會的崗位退下來後,Nelson又再找我,於是便成為中心的監督團一分子,一直到今日。

C:疫情兩年多,很多行業都受到影響,香港藝術中心亦有受到衝擊嗎?

D:當然有,這段時期,有很多中心的節目都被迫要取消,並需要面對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是繼續做,還是不做呢?因此經常都要開會討論。但同事很好,就算疫情期間,他們依然希望可以靠藝術去幫助香港人,於是又設計了不少網上節目,藉此令觀眾的情緒得到平伏。藝術是無限的,因此我們向來亦是朝這方面發展,希望接觸更多社區人士。

C:香港藝術中心踏入45年週年,在未來會有何新的發展方向?

D:香港藝術中心向來是面向社區的,是香港人的藝術中心,適逢香港藝術中心創立45週年,亦是時候進行re-branding,而在re-branding的情況下,是否可以爭取多些贊助及經費,令我們每年可以舉行一兩個旗艦式的活動呢?另外,香港藝術學院在多年來一直培育了不少有才華的藝術家,因此我們跟學院方面會一直合下去。近年中心都在推廣 “Art for All”,我認為這個方針是非常合適的;我們是藝術中心,不是博物館,因此“Art for All”是面向全部香港人,藉此推廣藝術教育,同時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平台,展示他們的作品,再將他們的作品帶進社區。“Art for All”就是我們的使命。

C:現在藝術風氣盛行,與藝術相關的機構亦愈來愈多,你認為這會對各藝術機構帶來競爭?例如籌集資金方面。

D:香港的藝術機構是愈來愈多,我認為那是好事來的,當中就算有少少競爭亦是好的。事實上,那根本不是競爭,我們只是一個中心、一個平台,以藝術去連結藝術家及社區。

從烹飪到藝術行政工作

第四本烹飪書中的插圖,繪畫了小時候家中的宴客情景。
媽媽遺留下來的食譜手稿。

C:我知道你很擅長烹飪,更已出版了四本烹飪書,你對烹飪的興趣及那份熱誠是如何培育出來的?

D:我媽媽是烹飪高手,小時候家中會常招呼朋友來吃飯,她會煮很多菜,而我便在她身旁幫忙及學習。我對烹飪的興趣,我相信就是如此開始的。後來我到外國讀書,自己生活,便落手落腳去煮,有時會煮大食會,引來很多同學都來吃。婚後有了孩子,我亦常在家做菜,很享受一家人一同進餐的情景。

C:第四本烹飪書名為:《親廚——回味家常》,很有故事性,感受到當中的一份你與媽媽及家人之間的一份濃厚親情,可否談談成書背後的緣由?

D:媽媽於2016年過身,後來我找到她遺留下來的一份手寫食譜,很多都是她以前教過我的,原本我是沒有打算將之出版成書的,但實在有太多親友都想索取這份食譜,於是才將寫成新書,同時亦為扶康會進行籌款。

C:這本食譜最特別之處,是加入了插圖,繪畫你小時候家中的宴客情景,如有頑皮的弟弟偷飲果酒,結果飲到微醺,又有兩姊弟爭著打鐘去通知家人吃飯等有趣又溫馨的畫面,滿是歡悅氛圍,令人難忘。

D:對,小時候的家中就是如此的。每一道菜,都是回憶,如蘿蔔糕、沙嗲、蝦多士,都是媽媽最拿手的,特別是蝦多士,以前只要我回家吃飯,一定有這道菜,是媽媽的招牌菜,人人吃過都說好吃,因為她是有秘方去煮的。

C:你應是個無論做任何事都是充滿熱情的人,由烹飪作家到出任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主席的位置,兩者之間其實有何關連?

D:我可以用自己的時間去參與不同的事,當中又可以投放自己的熱情,對我而言是一件很幸運的事。熱情很重要,因為那可以將每件事情都做得更好,無論是從事烹飪或是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工作,甚至是其他工作,只要付出自己的心機,總會有機會得到不錯的結果的。

第四本烹飪書:《親廚——回味家常》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