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封面故事︱綠氫能源 方時俊.法國創新製氫技術 從2008成就企業之路 引領中國氫能大時代


在氣候變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多個國家於2015年底簽定《巴黎協定》,開啟全球邁向碳中和時代,並制定碳中和時間表。為有效達至碳中和,新興能源應運而生,為創造更好的未來而各施各法。Flex Fuel Energy Development 是創立於2008年,來自法國的製氫科技公司,集團總裁及創辦人之一的方時俊(Steven) 就是創新能源的佼佼者。至去年9月,他更在中國前海成立 Flex Fuel Energy Development 子公司綠氫能源,以引擎除碳(Flex Fuel)及綠氫能源應用(Gen-hy)雙管齊下,乘著中央政府的碳中和國策,開拓龐大的內地市場。他說:「我們有個使命,就是希望可以令碳排放量不斷減低,同時在能源應用上有更多選擇,最終目的都是為下一代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氫能在中國市場發展無限,未來更將建立1,000 個加氫站,為中國的長遠氫能發展創造更有利條件。

雖然只與Steven傾談了短短一句多鐘,但已強烈地感受到他不拘小節的作風,那可能與他在外國長大的背景有莫大關係。他指出,自己出身工業世家,並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舉家移民澳洲,直至1997年回港加入家族生意——以出口電動工具為主的OEM業務,當時他只是二十出頭。「我有兩個選擇——打工,或做家族生意,我便選擇到家族公司幫忙。」

那不就是公司的太子爺?他輕輕一笑,反駁道:「不是的,那只是一個平台,令我有機會去學習,我是由低做起的,更是心甘情願去學的。」當時公司已在深圳及潮州兩地設廠,而加入公司的最初兩年,他便主要在工廠內度過。他回憶道:「整間工廠除了廚房外,我都做過,由注塑、吹氣機、IQC(進料檢驗)、QA(品質保證)、生產線、設計部、工程部,以至營業部,我都做過。」兩年後,他轉職至營業部做sales,經常需要周遊列國與外國客戶談生意,一年中有半年時間不在香港。直至8年後,他眼見時機成熟,乃正式脫離家族業務,一頭栽進氫能的事業中。

跳出家族生意 勇闖新能源領域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Steven 有今日的眼光和視野,自然也是多年的歷練。「我一直認為,家族的生意,只是個平台而已,讓我去學做工廠及產品,由於我經常去外國談生意,於是就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人際網絡。我早已為自己設立年期,大約8至10年後就要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但之後做甚麼呢?這方面是考慮了很久的。」他著眼於創新領域,他更加深信,新能源一定是人類的未來,於是就以新能源為主要著眼點。「後來機緣巧合,我認識了氫氣這種元素,於是就開始研究,對其有更深入的認識。另一方面,藉著多年工作,認識了很多外籍朋友,我將自己的想法跟他們分享,希望他們可以介紹一些相關的公司讓我接觸。在朋友的推介下,後來真的接觸了幾間公司,當中大部分都覺得不合適,直至遇到法國的Flex Fuel公司。」

他笑道,其實Flex Fuel在眾多公司之中是最不起眼,最終卻促成了長遠的合作。「對,他們只有幾個人,所有工作都在車房中進行,經營條件不好,卻給我不錯的感覺。我是做廠的,經常留意別人的手指,當時我發現,他們的手都是很『污糟邋遢』的,又滿身都是『油屎』,那亦即證明他們是做實事的人。經過商討後,他們表示需要資金及工廠的支持,但要我盡快下決定。我要求他們給我24小時考慮,然後便決定注資。當時年輕,資金方面亦接受到,萬一輸了可以重頭來過,但大家一直都合作得很開心,直至今日。」

(左起)Flex Fuel 創辦人及Gen-hy法國行政總裁Sebastien Le Polles、集團總裁及創辦人方時俊與及Flex Fuel法國行政總裁Jerome Loubert

以「落地」產品走上成功路

Flex Fuel由Sébastien Le Polles及Jerome Loubert於2007年創立,其後因著Steven看好氫能的未來發展,乃注資成為股東,並引領公司走向新的發展里程。他表示,在加入後初期,公司以研發為主要發展方向,然而Steven基於過往的工作經驗,明白到作為科技公司,若空有夢想,只做研發卻不「落地」,是不行的,「我做了多年工廠,因此明白到『落地』的重要性,如此才可以令公司生存下去;不斷地做研發只是『燒錢』,而我們亦沒有做任何融資活動。」

於是大家便開始去想,如何運用製氫技術,為市場帶來平民化的產品及服務。其後便成功研發出小型的製氫產品——第一代HY-Carbon氫氧除碳機。針對市場上高達75%的引擎問題均源於積碳,繼而影響引擎的正常運作及降低效率,於是HY-Carbon氫氧除碳機的出現,便可應用於車輛、船舶、火車及各類型發動機,其原理是利用電解水的方式產生氫氧,然後進入引擎清除積碳,整個過程不須使用任何化學或腐蝕性產品,亦比傳統清潔引擎方式提供更高的保護性,而且更為環保。「綠氫能源的客戶包括主要物流公司、大型汽車連鎖集團,排氣檢測站也有應用其除碳清洗引擎服務。除了因為對引擎零耗損外,還能夠幫助龐大的車隊達致慳油效果,降低營運成本。」

他表示,產品造出來後,大家都很開心。「起初是做得很辛苦的,因為當時的市場對我們是零認識的,於是惟有努力地投放資源去做銷售,建立銷售團隊,而我和其他創辦人亦一同去跑生意,很多時會將除碳機放在車上,然後直接往客戶的地方進行銷售。由於產品有一定效果,每次做測試時的結果都令客戶驚訝,於是很快被市場接受,連交通局、環境局、鐵路局、海運局都很支持我們,令生意不斷增長。」由於公司的氫氧設備比起市場上其他供應商成本較低而更穩定,於是經過短短幾年後,Flex Fuel已成為歐洲知名品牌,全歐洲建有超過3,000個服務點,平均每日清洗6,000至8,000台發動機。

歐洲新能源公司的中國第一人

由於Flex Fuel的成功,後來於2015 年更獲得法國政府邀請成立大型製氫設備項目,於是便為此而成立了另一間新公司Gen-hy。「這是個很大的挑戰。我們先從Flex Fuel抽調工程師建立合適的團隊,並希望研發出全新的技術,是有別於市場上的一般做法。經過不少考驗及碰釘後,終於成功研發出專利的AEM技術(陰離子交換膜),它不含任何貴金屬材料,因此可以低成本進行大量的製氫工序,而Gen-hy的應用場景包括工業、能源、汽車加氫站及多種環保項目等。」集團位於法國東部,而與Important Projects of Common European Interest (IPCEI)合作建設的自動化製氫設備工廠即將落成,作價近十億港元,以應付世界各地大量客戶的需求,現時在澳洲、英國、比利時、意大利及西班牙均設有分公司。

從Flex Fuel的成功路上,可見Steven的參與程度之高,就算到今日,眾管理層各有各忙,依然保持溝通,每日都WhatsApp往來,又會在深夜凌晨時分開長途會議。作為一個黑頭髮的中國人,一個生意人,自然對科學認識不多,究竟如何獲取其他擁有研究背景的董事之信任,引領集團不斷發展?「我與其他董事的關係一向都是很好的,大家日常溝通以英文為主,我亦懂些少法文的。可能大家都是識於微時,而我本人的作風亦很西化,容易接受他們法國人的做事模式,而大家都很有衝勁去推動公司發展。在人事上,Sébastien管工程及技術,Jerome管銷售,而我則是管亞洲。」一門成功的歐洲業務,拓展至亞洲市場,是正常不過的事,Steven更是惟一的中國人,自然不作他選。為何到了今年初才來中國?「原來應該是在2019年發生的,因為三年疫情關係,至今年2月才在前海開設亞洲區總部。」

為下一代帶來更好生活環境

Steven在2008年入股後,集團已走過了十多個寒暑,而經過《巴黎協定》後,全球都在關注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重問題,加上環球企業日漸著重ESG的表現,令新能源的議題更富爭議性。怎知去年初更發生俄烏戰爭,引致歐洲天然氣的輸送問題,令歐洲多國出現能源恐慌,至今仍未解決,在此情況下,間接令氫能技術受到重視。Steven笑稱,最初做氫能時,很多人都不知是甚麼,以為只是做氫氣球,現在當然不可同日而喻,開始得悉其重要價值。中央政府亦於近年表態,為實現「雙碳」目標為總體方向,明確表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明確地指出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令氫能產量上升至國家能源戰略高度。

要佔有市場、賺到錢,是商人本色,但對Steven而言,原來其背後有更大願景。「我在2017、2018年間已有打算將技術帶來中國,如今終於做到了。我作為中國人,很想將外國的技術引入中國,然後再進行優化。對我來說,那不止是生意般簡單,而是使命來的,希望全世界都可以減少碳排放,在能源應用上可以有更多選擇,並為下一代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我亦想年青人可以將眼界放大,這個世界是很大的,不止做金融或IT,亦可以做新能源的,因此我們會招聘更多的年青人,開闊他們的視野。」

要在中國製造自己的設備

綠氫能源作為Flex Fuel Energy Development在中國的子公司,其總部選址於深圳前海,他表示,看中前海,自然是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龐大市場,同時間上海、北京及東北三省的辦公室亦在籌劃當中。這儼如是火箭般的發展速度。「事實上,不是我們想去開拓,而是市場需求實在太大。現時的發展重點,是先做好大灣區,但因為實在很多人找我們合作,中國市場又實在太大,難以獨力去做,於是便以合營方式發展其他地區的業務。」對於市場上如此強烈的剛性需求,他分析道:「首先是市場上的選擇不多,亦沒有太多公司擁有一定的歷史及已經成功『落地』的產品,最重要的,是沒有一間歐洲新能源公司,是既有歷史又有市場化產品,同時創辦人之一又是中國人。」

創新技術這回事,最怕就是抄襲,但Steven說來輕鬆,他說道:「幾年前有公司抄過我們,但只能抄到一半,結果倒閉了。對於市場對手的抄襲,我們沒有擔憂,新能源市場是不會停下來的,而我們所進行的研發,已超前市場五年,而且更是不斷地進行改良,因此對手是很難抄的。」不過市場總是滿布挑戰,如人才的招募,對很多企業而言都是首當其衝的。「在內地找負責操作的技術人員是有點難的,但幸運地,有些在維修業做了10至20年的有經驗人士,都甘心情願轉換跑道,加入我們的團隊,因為他們從中看到了未來。至於其他省份,我會將這些有經驗的員工派至當地,再培訓當地人才,於是團隊亦日漸壯大。」

隨著氫能的日漸普及,中國將於未來兩年在多個城市設立加氫站,以配合及支持中國未來發展氫氣汽車,而集團將會是中國建立1,000個加氣站政策的參與者之一。對於氫能於中國的未來發展,Steven顯得躊躇滿志。他說:「五年後,我希望我們的設備,在全中國都會有,無論是大型或小型的製氫設備,都可以分布全國。現時所有設備都是在法國製造的,我希望未來可以在中國製造自己的設備,並在中國建立工廠,令整個供應鏈更為完善。」

(左起) 綠氫能源總經理蔣建智、集團總裁及創辦人方時俊。

 

=============

閱讀其他:FRANCK MULLER集團行政總裁Nicholas Rudaz|全新身份迎來轉變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