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武術中覓真我 趙式慶


系出名門的趙式慶(Hing)對武術情有獨鍾,他穿上中山服示範功夫招式時,更是拳拳生風,盡顯武術家的風範。Hing自8歲開始習武,多年來曾涉獵過不同類型及門派的武學,包括空手道、洪拳、北方武藝等,他亦積極地保護及宏揚國術文化。武術,不但讓他找到自我,更令他學會了如何克服恐懼,勇敢面對困難,對其人生有極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Hing先後創立了「鄂倫春基金會」及「地脈基金會」,並且放下富家公子的身段,跑到貧困落後的內蒙古地區,為保育當地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出一分力,的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心人。

從大自然感受快樂

相信大家都知道,趙式慶乃香港一代船王趙從衍先生的孫兒,他曾負笈英倫,但說話中不但沒有中英夾雜,他更對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有很豐富的認識,而且,其武術根基亦同樣深厚,名副其實「文武雙全」。除了打理家族業務外,Hing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協助內蒙古少數民族保存他們的傳統文化。自小已對內蒙古有一份莫名嚮往的他,於2001年首次到訪當地,並逗留了一個月,自此跟這個地方結下了不解緣。往後7年間,Hing每年總有三、四個月時間在當地生活,內蒙古彷彿已成為了他的第二個家。

「我在當地結識了很多朋友,亦非常欣賞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在那裡遇到的種種經歷更讓我得到很多體會。例如當我在遠離大都市的獵民村生活時,雖然物質享受匱乏,但我卻從大自然得到一份感官上和精神上的滿足,這是在大城市裡無法感受到的。記得從前,我的家人經常說甚少看到我的笑容,但當我身處大自然,看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卻讓我領略到快樂的真諦,發現快樂原來可以很簡單。此外,當地有些老太太雖然過著貧窮的生活,但卻非常和藹可親,即使我跟她們素未謀面,但當我到訪她們的家,她們竟待我如親人一般,這種難能可貴的人情味,在繁榮富裕的城市裡實難找到。」Hing一臉由衷地說。

去年夏天,趙式慶前往內蒙古,並到訪位於阿龍山附近的鄂溫克馴鹿部營地。

跨越時代的傳統知識

Hing告訴筆者,以森林為家的獵民擁有極豐富的生態知識,對大自然的一切瞭如指掌。他們可以從動物留下的足跡和痕跡,準確地推論出動物的種類、數目、出現的時間等等。而且,無論牧民或獵民都很愛護自然生態,因為他們清楚知道,倘若草原及森林的自然生態受到破壞,他們的生計也會不保。「這些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知識跨越了時代,跟古人尊重大自然、與大自然共存的精神理念互相結合,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和保存。可惜,這些寶貴的傳統知識在現今社會中卻被受忽略,甚至早已被遺忘。」因此,他於2004年創辦「鄂倫春基金會」(Orochen Foundation),希望幫助鄂倫春族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及繼續發展,並且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和認識這種稀有的文化。

「鄂倫春基金會」致力協助鄂倫春族保存他們的傳統文化,並於2006年在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舉辦了「鄂倫春臣德爾滴仁節日」。

為兒童提供教育支援

到了2009年,Hing更創立了「地脈基金會」(Earthpulse Foundation),該慈善團體致力為中國北方內蒙古、黑龍江、寧夏等地的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支援,並於當地開發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遊業,以改善山區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基金會透過多元化的方式保存鄂倫春、鄂溫克熬魯古雅馴鹿部、索倫鄂溫克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去年10月,基金會舉辦了一個以「森林的迴響」為主題的慈善晚宴,並請得多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作跨界合作,當中更包括少數民族的歌唱家。當晚共籌得超過100萬善款,將用於文化保育、教育、發展社企等方面。

「地脈基金會」於去年10月舉辦了一個以「森林的迴響」為主題的慈善晚宴,並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作跨界合作,當晚共籌得超過100萬善款。圖為基金會創辦人趙式慶(左三)及太太鄭慧師(左一),與慈善晚宴籌委會聯席主席林曉盈(右三)和龔嬿(右一),以及三位少數民族藝術家合照留念。

計劃建構生態村

「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固有的語言系統及生態知識等,正面臨整體消失的危機,而當地的年輕一代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亦不深。因此,我們正跟當地政府商討合作,打算在鄂倫春自治旗的嘎仙洞旁邊建構『生態村』。除了學習設施外,我們還計劃在生態村內設立一座鄂倫春博物館,展示該族的文物。我們

已成功收集了數百件非常珍貴罕有的文物,當中包括帳幕、船、馬鞍、馬具等。另一方面,我希望將生態村發展成一個旅遊文化景點,讓失業的族人重新就業。」此外,Hing亦應香港理工大學邀請,為「服務學習課程」擔任客座講師,課程內容以當代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保育為主題,他更將於6月帶領該課程的20位學生到內蒙參與社會工作。

Hing去年聯同林鎮輝師父出版英文著作《洪拳入門﹕工字伏虎拳》(Hung Kuen Fundamentals: Gung Gee Fok Fu Kuen),該書講述林家洪拳的由來與歷史,且圖文並茂介紹有關招式和套路。

宏揚國術文化

除了關注中國的少數民族外,Hing多年來對推廣武術亦同樣不遺餘力。當年,不少人都受到李小龍、洪金寶、元彪、劉家輝等功夫明星的影響,因而對武術產生了興趣,趙式慶亦是其中一位。他自8歲開始習武,跟隨陳卓森師父學習空手道接近20年。後來,在機緣巧合下,他認識了兩位知名武術家——精通北方武藝的馬明達教授,以及林家洪拳的掌門人林鎮輝先生,並向他們拜師學藝。

「我於2008年與馬教授一起創辦了中華國術總會,並於翌年首辦『香港國際功夫節』,透過功夫文化研討會、功夫文化藝術展、戶外功夫嘉年華等活動,弘揚國術。馬明達教授既是中國著名武術家及武術史學家,亦是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其家族對中國武術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中華國術總會以保護、傳承、宏揚國術文化為宗旨,並希望重新構建中國民族體育的競賽模式,致力把武術提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談到醉心多年的武術,Hing臉上不禁流露出燦爛的笑容。

Hing向筆者透露,中華國術總會計劃於本年年中成立一個以武術為設計主題的品牌,並於明年再度舉辦「香港國際功夫節」。該會亦將會跟香港城市大學合作,利用最先進的數碼科技,例如3D motion capture system,把傳統武學文化中的複雜身體動作完整地紀錄下來。此外,他去年聯同林鎮輝師父出版英文著作《洪拳入門:伏虎拳》(Hung Kuen Fundamentals: Gung Gee Fok Fu Kuen),原來林師父乃黃飛鴻徒弟林世榮的後人,堪稱全球洪拳的最高權威。這本書講述林家洪拳的由來與歷史,且圖文並茂介紹有關招式和套路,更計劃年中製作第二本有關林家洪拳的書籍。

武術與人生

武術對Hing的人生有極深遠的影響,包括做人處事及工作方面的態度。「陳卓森師父曾跟我說過,人生就好像一個擂台,不同的階段會遇上不同的敵人,我們無法逃避,只能夠以不同方法盡力將敵人打敗,這段話讓我得到很重要的啟發。在擂台上,害怕失敗的心態會令我們發揮不了應有的水準;在商場上,這種心態往往會令人做出錯誤的決定。武術讓我明白到,面對人生路上的種種困難時,必須先克服恐懼,當然,不屈不撓的毅力及大勇精神亦相當重要。」

一直以來,趙式慶給大眾的印象,除了作風低調外,就是不苟言笑,更帶點冷傲,而且眼神銳利,再加上昂藏六呎有三,其沉默不語的樣子委實讓人又敬又畏。不過, 這次跟Hing親身接觸過後,筆者發現他不但為人彬彬有禮,而且平易近人,毫無架子,訪問中更罕有地談及一對子女的近況,讓筆者不禁喜出望外。

Text: Monica Lau  Photo: Eddie Chan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