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近期引發供應鏈危機。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林宣武表示,物流受阻、港口擠塞問題持續,有廠商亦需藉空運補貨,惟成本壓力持續上漲。除了運輸成本外,原材料價格亦升超過10%;加上疫情帶來的不穩定性仍存在,如停工問題,令港商不敢接單,料最快到了2022年下半年,供應鏈才可恢復至正常的3成水平。
生產力促進局主席林宣武與總裁畢堅文。
林宣武指出,供應鏈危機爆發,相信是太多問題一次過出現。種種因素令大部分港商擔心未能順利交貨,故只敢接下7至8成的定單。廠商因無法預計物流時間,現金流亦會因此受影響。有廠商憂貨物逾期到達後,被買家棄貨;又反映現時貨運優先次序亦視乎貨品價格,出現「貴價貨走先」的趨勢。林又補充,特別是歐美零售市場,若預估的聖誕節銷售數據準確,屆時將很大可能出現缺貨清況。
至於早前出現航運堵塞問題,林宣武指情況令廠商在運輸成本上最少增近一成,惟未計貨物無法如期付運所導致的資金周轉問題,及額外增加的倉租和保險開支。他預期,全球航運業或於明年下半年有所改善。
至於近期再商界關注再工業化,林宣武則表示,香港較具潛力「再工業化」的行業包括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綠色科技所生產的較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認為,並非所有工業均適合在香港生產,一些涉及量產的工序應留在中國等低成本國家。而本港則主打高增值行業,目前正在商討的產業包括植物肉、半導體等,合共有30多間企業正準備落地。
疫情、物流問題,以及本港再工業化的趨勢,亦加快港商採用智能生產線的步伐。畢堅文解釋,工業4.0(i 4.0)涉及機械人、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概念,而實時數據可有助避免零件延誤到貨的問題。而且,物流危機將令通脹於未來一至兩年維持,而工業4.0將助廠家降低控制成本,「有i 4.0個案的成本是減少了20至30%」,將助廠商在通脹環境下更有競爭力。他又透露,截至今年4月,在過往3年i 4.0的需求每年平均增加39%,估計疫情平息後,增幅將會更為顯著。
生產力局亦將於11月18至19日舉辦為中小企而設的網上論壇《智瞻2022》,當中涵蓋4大熱門主題,包括宏觀經濟展望、國家「十四五」(第14個5年)規劃和大灣區機遇與挑戰、再工業化發展,以及淨零碳排放策略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