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鄧耀昇:創新是大灣區建設的關鍵詞


鄧耀昇 「Stan Group主席」「 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協會會長」 sgcc@stangroup.com.hk

放眼粵港澳大灣區,並以此為中心散發思維,我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創新這一宗旨,對於大灣區建設的關鍵意義。創新的定義,是指在現存的模式上,提出有別於常規或思路,利用現有的資源,去改造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等。關於灣區的定義,對我們來說其實並不陌生。由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經濟圈所帶來的經濟民生合作,已給予香港重要的演練。

接下來,我們要思考的,是在經歷中國經濟崛起,大灣區城市的迅速發展後,香港的定位。
打開大灣區規劃,在對香港、澳門和國內九個城市的任務分配中,可以清晰看到,創新,對每一個城市,乃至對整個大灣區城市群,無一不是關鍵詞—香港負責推動專業服務和創新及科技事業發展;廣州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深圳的任務是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協同構建創新生態鏈;珠海必須成為國際創新資源進入內地的中轉站;佛山是製造業創新中心;江門是全球華僑華人雙創之城;中山要建設珠江西岸區域科技創新研發中心;惠州要加快創新平台建設。

認真分析大灣區規劃,我認為,之所以創新被賦予如此重大的意義,其主要原因,一是因為歷史的發展慣性,使創新驅動成為必然。人類社會的跨越式發展越來越明顯,從工業革命到信息化時代,科技創新已經深入改變人類生活,而且還將更加快速地促進人類未來發展。在中國,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巨大變化,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在於改革和創新,而在四十年的歷史中,我們走過的道路卻沒有參照,沒有模式。這種創新的過程,使其逐漸成為一種動能與慣性,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無論從產業鏈、市場還是資源配置方面來看,珠三角地區已經擁有完整的創新基礎。

大灣區內部要素配置的自然分工,已經使官產學研逐漸走向融合,創新因此成為大灣區地區的基本需求—香港高度學術化的科技理論建設在世界上引人注目;東莞、佛山的完整產業鏈傲視全球;港深廣的金融成本優於世界諸多地區,資金流與人才及物流相得益彰,加之這些年珠三角地區在互聯互通方面取得的建設成就,只要三地互相融合,創新平台的大規模發展就已經呼之欲出。

要運用創新,就要突破固有思維的框架。大灣區各市的優勢已多有表述,在此不贅,現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各項優勢對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以至各市互補的倍數效益。例如香港的融資優勢,將可倍增灣區城市的產業規模;內地城市的頂級產業鏈如何將創新意念落實並提升至規模經濟層面。各城市之間的相輔相成,人才互通,交通、教育配套均對倍化效益有著重要功用,令人才無後顧之憂,創新產業的發展才有無限可能。

參與大灣區建設發展,包含兩個角度:一是對於周邊地區來說,要主動融入這種趨勢,利用大灣區創新平台的建設和發展,在資源對接、市場對接、物流對接、金融對接等方面,創新觀念和手段,充分完善各種配套措施,以分享和擴大紅利。二是對於大灣區的企業家和投資者,尤其是對於青年一代來說,要主動融入戰略當中,大膽開拓,勇於創新,用足政策優勢和平台優勢,為企業和個人的發展打開一片更大的空間。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