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中出會長張學修 迎一帶一路貿易機遇


由於交通便捷,往來頻繁,香港在內地投資設廠不再局限珠三角一帶,而是深入到內陸地區。

香港回歸二十年來,正是中國大陸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香港明顯受惠於中國的崛起,在投資、貿易和旅遊等各方面帶來不少機遇。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張學修回顧回歸二十年指出,港商在內地投資從早期集中廣東省一帶,到今日遍布全國各省市,說明回歸後,中港兩地的溝通交往較過去頻繁,加上中國發展迅猛,交通基建一日千里,幾乎各省市地區都有港商的投資足跡。

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2月,香港共有100,587家進出口貿易公司,雇用480,963名員工。香港的主要貿易夥伴來自亞太地區,而自1985年起,內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

張學修表示,內地自改革開放以來,在香港全球貿易額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9.3%,躍升至去年的50.8%,排在首名位置,相當於4,973億美元;而美國則排行第二位,僅佔7%。「回歸後這20年來,投資機會無疑比回歸前多得多。一方面,香港和外國的生意貿易往來保持穩定發展;另一方面,內地同時又提供不少機會給港商發展。」

投資區域和品種擴大

他舉例指出,早期港商主要集中在廣東一帶投資,隨著中港兩地的交往增加,港商的投資區域不斷擴大,投資品種亦較過去繁多。除廣東省外,已經逐漸擴展至華東、華中,甚至西北部的新疆等地區。「從投資渠道看,之前主要依靠人際關係互相牽引介紹,現在這種人脈關係已經不是唯一的渠道。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不少省市的一把手親自率團來港招商,主動招攬港商到當地投資,這種機遇比起回歸前確實不少。」

正因為回歸後,中港兩地的距離慢慢收窄,過去的隔閡逐漸走向融和,除了港商在各地的投資外,內地民企的壯大,亦加強了香港轉口貿易的地位。「香港的出入口加轉口,每年大致一萬億美元,但前兩年受到環球經濟影響,貿易總額低於萬億美元,估計今年貿易總量會增長大約5%,可以重上萬億水平。」

不過,張學修認為本港的出入口貿易仍然存在一些隱憂,尤其是過去兩年全球經濟增長和貿易總額均告下跌,當中很大原因在於內地GDP之前平均增長高達7至10%,但自2015年開始有所回落,GDP更是破7,去年亦只有6.7%的增長,因此亦影響到貿易額的多寡。此外,內地企業要面對流動成本上漲、工人工資提升以及流動合同減少的影響,再加上「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導致成本增加,前兩年又要面對人民幣升值影響,所以有部分廠商選擇遷離中國,改為前往越南、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國家投資設廠,貨物貿易因而有所減少。

內地逐漸接受國際慣例

然而在中港兩地的投資貿易大幅增加,相互交往更為頻繁下,兩地亦逐漸磨合,貿易糾紛較過往大為減少。「從雙方的密切往來中,內地已經逐漸接受國際慣例,對合同標準亦有共識,接受買賣雙方存在的約束。內地同香港從事貿易多了,香港的合約版本也是國際版本,自然將這種國際慣例帶入到中國內地,他們也慢慢接受了,同時也進步了。」張學修表示,回歸後兩地溝通渠道增加,再不像從前般,要靠關係打通方便之門。現在只要有實力、有產品、有資金都可以在內地找到投資機會。

對於未來的貿易發展,張學修表示樂觀,主要是香港始終保持著轉口貿易的優勢,特別是中國內地的對外貿易中,有很大部分經香港處理。去年,內地約有13%的出口貨物(總值2,670億美元)及16%的進口貨物(2,470億美元)通過香港處理,而香港約有60%的轉口貨物來自內地。

持續發展離不開中央支持

張學修同時強調,香港的發展離不開中央政府與內地經濟的支持。現時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十三五」規劃,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等,都將香港的角色與所發揮的作用充分考慮在內。可見中央政府始終把香港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各項平台與機遇。「至於香港不斷加強與內地經濟的互聯互通,同時通過投入國家戰略,刺激地區經濟進一步騰飛,這是順應國家大勢,也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關鍵之舉。」

當前國家「一帶一路」平台進一步升級,在國際社會間取得了高度認同與支持。「一帶一路」中的「資金融通」是機遇也是挑戰。香港在投資環境、金融體系及產品上存在既有優勢,能夠充分發揮作為國內外資金流動的「超級聯繫人」角色,進一步強化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

他說,「一帶一路」屬於國際性建設項目,更多涉及基建、交通,相信同時會帶動貿易發展。「一帶一路」由理論提出到現期已有四年,期間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成為世界上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選擇。前不久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取得空前成功,取得豐碩成果,這是該戰略升級的標誌。在論壇開展過程中,各國政府、地方、企業等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共識、重要舉措及務實成果。一系列清單以事實說明了「一帶一路」將在國際政經舞台上發揮愈來愈深遠的影響力。

張學修強調,機遇當前,香港需要從政爭中走出來,凝聚各界力量,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順國家大勢而為,投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尤其在「資金融通」上施展自身所長,在不斷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與沿線廣大地區之間的互聯互間發揮應有的影響力。

灣區經濟定位要清晰

至於「粵港澳大灣區」,張學修表示屬地區性項目,涉及深為港人所熟悉的珠三角9個城市。此前,這9個城市是各有各做,因而出現重複性建設,而今統一發展,對香港人而言,提供不少機遇。9個城市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競爭方面,需要政府作出引導性,規劃性的定位。

「前兩天我們與多個商會和特首林鄭月娥會晤,我便提出了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香港在大灣區的定位問題,政府要多些顧及業界的需要和利益。其次是9個城市之間各有優勢,尤其香港的優勢如獨立關稅區、稅率低及資金自由出入等,這些都是內地省市所沒有的,我們應該善用優勢,全面發揮自己獨特之處。在這個合作過程中,自然能夠為香港帶來黃金機遇。」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