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振興肉丸 陳岳成 「改革50年老號 傳承創新並重」


 振興早年革新品牌形象,致力年輕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局勢動盪,不少潮州人來港謀生,也帶來了潮式肉丸這種特式美食。「大埔振興」由陳南奎於60年代創立,當年他在九龍城寨以傳統方法,鐵棒手錘打造牛丸起家,至今已傳至第二代接班人,由一眾兒子打理。老字號現由五子陳岳成主理營運,在保留原來風味的同時,創新多元產品,革新品牌,令「香港製造」的50年老店再次變得更為「吃香」。
Text / Peter Law   Photo / Cheung Chin Yui 

父親於1966年在慈雲山徙置區57座的住家內開設牛丸工場,但因噪音問題而多次被投訴,翌年他將工場搬遷至黃大仙大磡村木屋區,同年正式成立振興公司。之後又先後搬遷至黃大仙平陽新村及荃灣海壩街,由於多次面對政府收回土地及業主大幅加租等問題,1977年,父親決定在大埔墟購入一個地舖作為工場,即是振興現時的總店。

不講不知,我自小就討厭打牛丸,想不到有天竟會接手打理父親肉丸店。父親辛苦創業,共有7名子女,5男2女,我排行第6,是男丁中最小的「阿Dee」(潮州話「阿弟」)。前面有4個哥哥、1個家姐幫父親手,但因為家庭式運作關係,「阿Dee」都不能避免。小學時候我已經要到舖頭幫手了,很不喜歡濕漉漉的環境,因為打牛丸需要用大量的水,整間店的地下都是水……所以那時我會盡量揀跟車送貨,逃離「討厭」的舖之餘,還可以周圍去看風景。

12年前,我由美國回來接手家族生意——只有一個原因:為就是不捨得父母艱辛經營的半世紀招牌從此消失,一切為了家族之情。2007年,回想當年,我在大哥(陳岳明)手上逐步接班,開始規劃將工場搬遷至面積大幾倍的火炭工廈單位。2007 年搬遷工作完成,火炭廠房正式投產;總店重新裝修成肉丸專門店。同年,大哥淡出管理層,只間中參與會議,改為讓我和3 個哥哥接手。
 

 

陳岳成與年邁的母親合照。

接手家業  引進改革
振興一向主力做批發生意,零售方面較少涉足;踏入千禧世代,內地生產的肉丸已經大舉打入本港市場,公司只有數款肉丸產品,加上維持在本地生產,令產品批發價比同行高出約一倍,令生意嚴重萎縮,兄弟姊妹惟有想辦法應對。

平價肉丸充斥市場,確實對老店生意有很大的影響,但父親一直堅持生產品質。早年本港爆出「馬肉充牛肉」的業界醜聞,坊間牛丸混入雜肉甚至馬肉製作,令很多人關注究竟牛丸有多少牛肉成分。振興牛丸證實是百分百的真材實料,經得起市場及時間考驗。很多人亦覺得肉丸是「下欄肉」,但我地出品不用碎肉、頭尾骨肉,一定是原肉打造。原肉打造即是買來新鮮的原隻全牛後腿肉,切片後打碎製丸,多年如是。又如墨魚丸也是原隻墨魚去做,所以生產的成本特別高。

我們首先在生產流程上進行變革,改革的第一步,我要求所有東西有數據,行電腦化,記得我回去時,一部電腦也沒有,全是手寫單。同時決定把大埔老店的工場,搬往火炭,並斥資500多萬元購買機器,盡量節省人手,又將工場由地舖搬去工廈,好處是把成本大大降低,生產量亦能以倍數增。而原有的大埔舖位則改建成門市,為改革踏進最重要的一步。

另一方面,回港前我曾在美國一間電子品牌公司任職市場營運的關係,期望把老店重新改造,讓更多人知道有這個品牌,便膽粗粗去賣廣告,及後發覺成效不似預期,後來在食品展上見到別家公司的甚麼「1蚊鏟鮑魚」、「1蚊夾龍蝦」等等噱頭,能輕易得到傳媒報道。我便沿用這個「好橋」嘗試以「1蚊100粒肉丸」,結果不但引來不少見報版面,還收到不少相關客戶的查詢,逐步建立起品牌。批發生意轉淡,振興卻一直獲街坊支持。我決定進軍零售,先為振興註冊品牌,又構思將牛丸包裝、上架,進軍本地超市及連鎖店,希望為品牌打出一條血路。

從爸爸年代起,大埔振興已與酒店、火鍋店、凍肉店、潮式粉麵店等建立密切關係,多年來批發生意穩定。惟肉丸行業始終難逃季節性循環,每逢冬天火鍋店生意旺,肉丸訂單自然增多,比夏天要多好幾倍。為增加客路,我們早在90 年代便與台灣廠房合作,推出多款台式創意肉丸,如魚蛋皮小籠包、炙燒芝心丸等,甚受年輕客人歡迎。現時把產品種類已增至50多種,並兼售特式的本土食品或調味料等,擴大產品銷售層面。

經過了10多年變革,振興的生意從低谷反彈,比我接手時增加了5、6倍。我相信振興本著企業良心,關心客戶的健康宗旨,同時重視傳統手藝傳承,也不忘推陳出新,創作新的產品,以應對當前劇烈的市場競爭。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