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惜食堂 董愛麗「與商界合作 回收剩材 倡惜食文化」


董愛麗呼籲除大型企業外,期望更多中小企能參與剩食材的回收。

香港是一個國際及富裕的城市,商業及家居活動每天製造超過3,500噸廚餘,衍生浪費及環保等問題。環保團體「惜食堂」自成立以來,先後開設柴灣廚房、深水埗廚房、「惜食堂」社區中心、惜食分餉站及粒粒皆辛館,成立外展隊伍及食物回收隊伍,並與學校合辦社區飯堂,在食物回收、扶貧以及教育方面三線發展。創辦人董愛麗 (Gigi)表示,多年積極與商界企業合作,致力向本地飲食界回收仍可安全食用之剩餘食物,通過嚴格的食物安檢程序,再經中央廚房烹煮成營養均衡的熱飯餐,最後由物流團隊,免費派發給社會上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減少浪費之餘,以達致社會多贏。 
Text / Santos    Photo / 張展銳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每年供人類食用的糧食中,有三分之一遭到耗損或浪費,但卻同時有十億人口勒緊褲帶、忍飢挨餓。因此,減少食物浪費已成為國際焦點,APEC提出2020年亞太地區糧食損失與浪費要減少10%;歐洲議會宣告要在2020年減少50%的食物浪費;聯合國亦訂出2030年全球糧食浪費在生產端、消費端都要減半。作為國際都市,香港在防止浪費食物方面,成效並不理想。

現時香港每日有逾3,600噸廚餘棄置於堆填區,佔都市固體廢物量近四成。每日人均廚餘量相比鄰近地區如上海、新加坡、南韓和台灣,分別高出6.3倍、1.6倍、1.7倍和2.6倍。儘管特區政府在2013年推出全港性減少廚餘運動─「惜食香港運動」,希望增加公眾對廚餘問題的關注,鼓勵社會,包括個人、家庭以至工商業界,改變生活習慣,避免及減少產生廚餘。但現時惜食運動只是局限於少數超市等商戶,參與率甚低,普通市民依然缺乏渠道處理生活中多餘的食物。政府推行的私人屋邨廚餘循環再造項目,以及公屋廚餘回收試驗計劃,只有大約有5,200住戶參與廚餘分類,而收集、運送和再生是由屋邨自行招標找承辦商,政府角色只提供短期資助,非全盤規劃和一條龍統籌。政府投入參與不足,廚餘循環成效自然甚不理想。
 

現時香港每日有逾3,600噸廚餘棄置。

創辦惜食堂 讓窮人有餐食
創辦人董愛麗作風一向極為低調,鮮有接受訪問。而出身富裕家庭的她,外表短髮斯文的董愛麗重申,選擇每天出入深水埗社區中心及中央廚房,不想突出自己,她只想助人,坦言願望接受訪問只想多些講些機構的工作。

據悉創立惜食堂的原因,源於董愛麗在多年前一次的「觸動」。當時她參觀一個慈善機構的食物銀行,看到一位受惠者知道下一季未能領取食物包時的彷徨情況,當刻觸動了她,單純地希望讓貧窮的人能夠「有餐食」。「香港這麼富庶的地方,怎麼還有人這樣生活?公公婆婆執紙皮是為兩餐,若能解決其兩餐問題,就不用執紙皮吧,及後做調查後發現全港每日有3,600噸廚餘,相當於把1,000架小巴丟到堆填區。」在沒有太多的思前想後,董及後成立小寶慈善基金並籌集了首筆資金,於2011年開展了「惜食堂」——首個食物回收及援助計劃,藉製作熱飯餐和物流團隊,免費派發給社會上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讓低收入家庭、失業人士、殘疾及復康人士、無家者、籠屋住戶及弱勢婦女受惠。2012年,她更找了廚房地點和聘用人手後開始大量生產熱飯餐,走入社區廚房之路途。

擴展多元服務  深化教育
她坦言,起初只有2人的團隊,逐步一點一滴地的發展起來,至8年後的今天,員工已逾100人,加上七八十名兼職,每日協助義工也達200人,已形成一個具規模的愛心團隊;惜食堂分別於2012年及2013年在柴灣及深水埗開設中央廚房,2014年開設社區中心,2015年更將柴灣廚房喬遷至新址並擴充規模,2016年10月於荔枝角開設中央食物處理中心。2017年中成立全港首間融合惜食、關愛的實體展館,致力教育公眾及下一代珍惜食物及保護自然資源,在旅程中讓公眾接觸惜食冷知識,了解香港以至全球的食物浪費及飢餓問題,進一步深化教育工作。她透露,在未來一年,計劃在觀塘區開設近萬呎的速凍飯餐製造工場,提供服務予受助者。

「惜食堂」團力向本地飲食界回收每日平均約4,000公斤仍可安全食用之剩餘食物。回收及接受捐贈的食物逾271萬(以2016至17年度,千克計),種類包括:新鮮食物、罐頭、包裝食物、熟食、冷藏及急凍食物、油及調味料等。通過嚴格的食物安檢程序,由在荔枝角的「惜食分餉站」挑選食材,到中央廚房分類、清潔,再烹煮成營養均衡的熱飯餐,避免了浪費及協助減輕堆填區的壓力。機構由最初每天只製作20多盒熱飯,至今每天 (星期一至五)平均生產逾萬份熱飯餐及食物包,免費派發予約177個慈善機構。多年來,義工及各界食物捐助卻是有增無減。

惜食堂踏入成立的第八個年頭,已獲不少大型機構如美心、國泰、會展、百佳等捐贈食物,回想成立最初,她坦言面對重重困難,「他們不知道你是誰,交食物給你,要知道你會怎樣處理,怎樣派發,派給誰。」柏寧酒店是第一間捐贈剩食的機構。董愛麗期望,未來一年社會上有更多中小企業,茶餐廳及連鎖食肆能夠加入支持惜食文化及回收的行列。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右一)早前參觀惜食堂的廚房。

「廚餘」跟「剩食」有別
董愛麗強調,惜食堂主要回收食物種類是「剩食」,不是「廚餘」,「廚餘」跟「剩食」是有分別的,前者是大型食品供應商賣剩的熟食飯盒;後者則是超級市場、街市等賣剩的未過期貨源,「純粹看看當日有批新鮮貨,是否今日賣剩的存貨,又或是被定義為外表不美觀的食物。」車隊收集食物後,會以最快速度把食物送到中央廚房安全處理,再製成6千個飯盒及1千個食物包,儘管如此,實際能幫到的人也只是佔貧窮人口中的冰山一角,而董愛麗就希望有更充裕資源,把飯盒數量提高到每日8千個,惠及更多人。其實除了溫飽外,這些飯盒更有另一重意義,「飯餐只是一個渠道同機會予社福機構接觸這班人,如果若非這飯餐,這些長者根本不會上街,走出這個社區。」她期望,透過這餐飯,讓這群長者走出社區。

儘管現時惜食堂已獲不少企業支持,董愛麗坦言,現時惜食堂回收量只有6噸,但強調與商界、社福界的合作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對全港逾3,600噸廚餘只是小巫見大巫,她期望各界繼續捐獻剩餘食材,避免造成更多的浪費。她續指,惜食堂營運成本不輕,「最大支出是物流及薪金,「全職員工逾100個,包括廚師、司機等,自己擁有4架貨車,加上一些外判車,每日到港九收發食物,冀盡量將每個飯餐的成本控制於10元內。」她期望,惜食堂未來朝向收支平衡,做到真正的自給自足。


惜食堂 info

「惜食堂」是小寶慈善基金於2011年開展的首個食物回收及援助計劃,宗旨為「停止浪費、 解決飢餓、以愛相連」。「惜食堂」團隊致力向本地飲食界回收仍可安全食用之剩餘食物,通過嚴格的食物安檢程序,再經中央廚房烹煮成營養均衡的熱飯餐,最後由物流團隊免費派發給社會上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惜食堂的目標包括:減少食物浪費、協助解決飢餓問題、協助紓解貧窮問題及教育下一代珍惜食物。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