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The Textile playground:張晶晶.帶你走進紡織夢樂園


 平凡的紡織原材料,卻能製成不同的生活用品,滲透日常每一個細節當中。

近幾年,本港的文化藝術保育項目可謂漸漸入屋,JCCAC、大館等相繼出現,成為不少本地手作人或藝術工作者的聚腳點。喜訊再現,接下來又一新星誕生,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簡稱「CHAT六廠」)預計將於2019年3月正式開幕。就在開幕前的數年間,館方已經推出一系列pre-opening 活動。究竟Chat六廠內有甚麽乾坤?今次,由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聯席總監張晶晶,帶領大家走進這片紡織夢樂園,講述當中的人與事,來一次預演!
Text / Jamie Tsang   Photo / Sam Kwong

CHAT六廠,是南豐紗廠保育項目的一部份,本身是南豐紗廠昔日的廠房原址,過去曾是紡織工人的上班地點,輸出多個紡織原材料,曾為香港繁華工業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軌跡。廠房至今雖已面目全非,但CHAT六廠卻透過多個面向,「揮個」還原靚靚拳,讓舊物新事向公眾展現。
 

 採訪當天,在CHAT六廠現場見有特大的織絲絨機器。

讓紡織故事「說下去」
走進CHAT六廠這個非牟利、主張紡織文化藝術的地方,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它的主要捐助機構是南豐集團,但項目的決策方向都是由CHAT六廠自主決定,以實驗性質操作保育項目的新嘗試。「你可能會覺得發展商會重盈利,但是這整個項目如單純從盈利來看,它根本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所以做這樣一個保育項目,除了盈利因素,當然要把這些香港的文化、歷史保護下來。」張晶晶說,期望CHAT六廠項目鼓勵更多的私立機構去做捐助,令其他保育工作得以開展。

早在五十年代期間,南豐紗廠在高鋒時期僱用了數千員工,現在這個行業已被淘汰淨盡,很多人沒有看過紗廠的模樣。身為八十後的筆者,更只從老一輩的口耳相傳中,略有所聞紡織業的往事。如果沒有把歷史的一片遺留下來,香港人也許會把它漸漸遺忘,忘記那些無名英雄,沒有人再提起那些故事。「整個Chat六廠的中心,注重的就是怎麽把紡織這個話題,把它活化起來。活化的意思並不代表只是去守舊、然後去回憶以前的光榮史,再去做個歷史博物館就完結……這樣的話,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想在這個守舊的空間裡面,找到創新的突破,並且在創新的領域中,達到守舊的效果。」

延續平凡人的不平凡
真正帶來活化效果的,是參與者與主辦方能夠彼此互動,喚醒當代年輕一輩的注意,了解紡織文化與歷史,這種做法令藝術場地變得更親民落地。張晶晶說,他們所安排的項目、展覽、工廈計劃等,都以平衡創新與守舊為導向,一方面可以述說紡織的歷史,同時結合一些工作坊,將參與者帶到這個懷舊的場景,讓大眾可以主動積極去樂在其中。

「我們的特別之處,在於大眾的參與性很高。我們會舉辦很多工作坊,邀請參加者過來,參與artwork(藝術品)製作。很多人一提紡織,就會想到去紡織博物館,就是去睇絲綢、紡織、華美的衣服。南豐紗廠以前是做面紗、紗線的,就是你的衣服、褲、床單等的原材料,是個很平凡的物件。平凡人做著平凡物件,而這件物件又可以是千變萬化,與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也有關係。當你看到眼前一個產品時,究竟它是如何產成?我們曾經有過一個暑期活動,當大家過來欣賞藝術品時,大會會送贈可以自己手作的袋子紀念品,現場會有一組退休的『車衫姐姐』團隊,指導大家如何製作。」CHAT六廠的DNA,就是「Learning by Making」(透過製造而學習)。張晶晶憶述,曾有過一對爺孫來到展覽後,勾起他做紗廠工人的回憶,即場向孫兒話當年。而利用「紡織」這條主線,可為社區創造更多話題,談及環保、人民生活、工業生態和媒體創意等等。面對快將流逝的香港紡織工藝文化,未來將再次寫下新的一頁了。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