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人物專訪】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年青人緊握大灣區機遇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後,預計往來香港與廣州南只需48分鐘。

卸任行政長官年餘的梁振英,並不見得清閒。除了晉身全國政協副主席外,去年九月更註冊成立非牟利機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香港中心」及「大灣區香港中心」,全面配合國家倡議的兩大政策,做好推動、聯絡及對接等工作,擴闊香港青年人的視野與發展空間,同時讓世界認識國家的機遇,創造雙贏。早前梁振英接受《資本》平台專訪,暢談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對香港年青人的挑戰和機遇。

訪談  李樹明 | 整理  葉永成 | 攝影  張展銳

李:李樹明(資本雜誌總編輯)   梁:梁振英(全國政協副主席)

李:去年9月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香港中心」及「大灣區香港中心」,可以介紹一下中心的運作與成立目的嗎?

梁:這兩個中心都是以擔保有限制責任公司的形式成立,是一個非牟利非政府組織,股東不會得到任何盈利,主要是做好「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工作,包括進行調查研究、促進社會對該兩大項目的認識,連繫各政府層面間的合作,還會與國家發改委、廣東省政府、特區政府及企業做對接工作。

香港毋須「單打獨鬥」

李:先講「大灣區香港中心」,成立接近一年來,有甚麼具體成果?如何配合中央政府或特區政府政策,扮演著哪種角色?

梁:我們進行了一些調研及推進工作,按粵港澳大灣區在「十三·五」規劃中的發展重點,香港作為全國最開放和獨特的城市,可以擔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我們積極尋找不同的產業跟大灣區內的城市對接,使得香港再不是單打獨鬥地與其他海外城市競爭。因為很多時,內地的大灣區城市不清楚國際情況,外國企業亦不太熟悉大灣區的機遇。所以過去半年,我分別走訪了紐約、悉尼、東京、大阪等城市,過些時候還會去新加坡,向海外企業推介大灣區的商機。

李:你認為如何避免大灣區內「9+2」城市之間的重複建設、惡性競爭?香港與澳門及內地9個城市,應怎樣協同分工,才發揮到最佳效果?

梁:這正是大灣區的規劃由中央統籌的原因。國家發改委與廣東省政府協調,香港在當中擁有一個突出的功能和優勢:就是高度國際化和開放的城市,從我們的經濟結構可見,這裡的貿易、物流、金融及專業服務都非常突出和有競爭力,其餘10個城市,不論發展水平與規模也不及香港。所以我們要繼續發揮香港所長,滿足大灣區內地城市所需。

機遇比過去40年還多

李:以深圳前海為例,當地正盡力發展成一個金融及創科中心,假以時日,會否香港的競爭力被削弱,而內地城市會變得更加突出?

梁: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今天已經是全國發展水平、經濟體量、人均收入等最高的城市群;同時也是世界上其他三個大灣區(紐約、三藩市、東京)中增長速度最高的。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香港的腹地,我們的份額及數值也會一同增加。只要香港有計劃地做好工作,從自身內部去發揮獨特的優勢便可以。

還有我想多說一點,過去40年,香港的發展得益於內地改革開放,無論是做工廠、貿易或專業服務,市場再不局限於香港、九龍、新界;今後40年,除了國家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大灣區所給予的機遇,有可能多於過去40年改革開放所賦予我們這代人所獲得的機遇。

年青人親身體驗增感性認識

李:最近有人提出「大灣區人」一語,你有何看法?香港的年輕人應如何善用粵港澳大灣區優勢,開拓更多發展機遇?怎樣令他們作為大灣區人引以為榮?

梁:其實不限於年輕人,所有年齡層的人,都可以利用一個週末的時間,由尖沙咀碼頭出發,去珠海、中山、江門也不過一小時多船程,上岸後你可以搭的士、地鐵、巴士等周圍逛一圈,看看當地的發展水平、市民的生活方式,取一個感性的認識;甚至去參觀當地的樓盤、了解一下質量和價格水平。大灣區內有9 個內地城市,那怕一年只去兩三次,你也可以看到一些進步是上次沒有的。我最驚喜的是,這9個內地城市,進步不僅反映在GDP或購買力上,還包括整個社會管理、市政民生及社會秩序,都進步得很快。

李:我很同意你的說法,好像我每次上深圳,都發現這個城市越來越現代化,可以比擬香港,而且地方大消費低,所以很值得我們去了解當地的市場。

梁:我經常跟香港的年輕人講,你嘗試拿著一張地圖來看,香港三面環海,只有一面接壤,毗連的就是大灣區城市。我對居住在元朗的朋友講,你們乘車往深圳,比去中環更近,只是前者需要跨過一條窄窄的深圳河,便顯得煞有介事。試想想,一個在倫敦出生長大的英國人不離開倫敦;一個在東京出身長大的日本人不離開東京,他的個人發展便存在很大局限。

一國兩制三關需制度創新

李: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香港將面對不少的機遇和挑戰,機遇過去講了不少,你認為挑戰在哪裡?

梁:大灣區內11個城市存在著兩種制度,例如貨幣、法制、車輛的左右軚等障礙……其他國家的灣區城市群是一國一制,粵港澳大灣區卻是一國兩制三關(三個口岸關稅制度),我們需要在不違反基本法上制度創新,令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可以暢通無阻。例如當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香港單牌私家車可豁免申請中港兩地牌照駛往內地到珠江西岸,兩個地方的協同效應會更容易發揮,這就是制度及政策創新。又或者持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的外國公民,可免申請護照或簽證,過關到大灣區9個城市。

李:近年連接大灣區的基建工程項目屢遭阻延,你認為應該怎樣解決?倘若在硬件上遲遲未能配合得到,是否會影響到香港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步伐?

梁: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蓮塘 / 香園圍口岸這3條大動脈,是連接大灣區的大型工程,投資成本不輕,但換來龐大的效益。正如現在香港有3條海底隧道,從社會效益角度來看,西區海底隧道儘管不是很賺錢,但倘若只有兩條過海隧道,其擁擠情況將會相當嚴重。又例如屯門公路是連接西北地區的重要樞紐,即使道路不收費也不能說它沒有效益。

李:大家也關心大灣區的規劃何時正式出台?你認為是否很快有公布?

梁:我不能代中央宣布。但大家可以看得到中央是高度重視這個規劃,有關大灣區的框架協議,去年七月一日已由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港親自見證,由國家發改委、廣東省省長及特首共同簽署。我相信有關規劃出台後,港、澳特區政府及廣東省9個城市的發展將會迎來更廣闊的空間和機遇。

 

相關訪問片段:

【資本視頻之與CY對談】 善用粵港澳大灣區優勢

【資本視頻之與CY對談】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