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人物專訪】District15 Re-defining OF Living:重新定義港式住屋生活


位於石塘咀日富里的項目Yat Fu Lane,地舖為翻新店面。

一個城市的居住形態,幾乎奠定了一個城市的生活文化。香港的生活環境近年來日見惡劣,不但對本地的無殼一族而言是如此,甚至連外派人員、留學生甚至旅客,也為香港的居住環境而疾首。
本地民間發展商District15由兩位於香港成長的外國人所創立,他們決定尋求投資者,以有別於大財團的方式,收購以及改造房屋,試圖重新定義這名為「香港」的城市。

Text / Stephen Wong  Photo / Cheung Chin Yui

筆者走進District15位於西營盤的辦公室,創辦人之一的Alexander Bent已在場等候,筆者坐下來,正想用英文展開話題,他率先用流利的廣東話說:「嗨,你好,多謝你今日過嚟。」無不驚訝的筆者詢問之下,Alexander表示他在香港成長,所以能聽懂,也能以廣東話交流,可是如果要接受認真的商業訪問,他還是希望用英文進行。
聽著Alexander流利的廣東話,即可得知他非常了解香港目前的狀況,亦正因為如此,他與拍擋Dinesh Nihalchand兩人一同創立District15,以收購重建的房產發展方式,為市場帶來煥然一新的建築項目。
 

我們希望改善香港的居住環境,加強鄰舍文化,亦希望每個房間,都至少能放下一張雙人床。

香港的住屋困境
Alexander表示,香港的住屋困境不只影響了本地人,亦影響了來香港工作的外地人:「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員工、留學生等等,也會驚訝香港的居住環境狀況。他們總會驚訝於這個城市竟然如此稠密,高昂租金所換來的居住空間竟然如此細小,而且居家生活也不如外國般多元化。我與Dinesh希望透過自己的想法,去為市場帶來大型發展商之外的新住宅。」
他指出,他接觸不少來自英國、歐洲乃至中國的旅居人士,對於初次在港尋找居住所,也感受到一定程度的艱辛。因此,他們於2000年初開始買入獨立單位,改裝然後出租,到約2005年起,他們更把心一橫,在上環及西營盤購入全幢物業:「我們買入物業後,會重新裝修、布置,再把這些物業租給旅居人士,可能是短租,只會租住一個月至三個月不等。」

Alexander又表示,他們是香港當時絕無僅有的「Life-style service apartment」,也即是主力推廣生活文化的服務式住宅發展商。他說:「我相信你可以想像得到,對於來自跨國公司的工作人員而言,不單是希望能夠住在一個地方,而且能夠在工作的時間以外,享受到香港的生活文化。有部份人會喜歡去蘭桂芳,去中環,我們則希望在居住方面,也提供更佳的neighbourhood(鄰舍文化)。」

重建香港的生活文化
說到要為外籍人士提供更豐富的居住文化,Alexander表示這亦是District15起步的契機:「今天如果你去上海,也會發現當地有專門供外國人消閒的娛樂地點,可是香港在這方面則仍然相對落後,回想2005年的時候,市面上根本沒有服務式住宅會力推neighbourhood、life-style等等的主題。我們亦希望,至少每一個房間,都能放得下一張雙人床。」
回想起2005年,Alexander指出當時的香港並不強調居住時的生活文化,直到近年才改善:「當時我們開始了首個住宅項目,在設計及佈局上均需要聘請外國的建築設計師來負責,因為在香港本地根本找不到符合我們風格的人材。直到近年,當我們又再設計新的建築項目,才能夠在香港找到適合的建築設計師。」

緊接下來,District15將會推出位於石塘咀日富里的居住項目「Yat Fu Lane」以及位於尖沙嘴的「The Nate」,而後者更是共居項目,位於彌敦道上,距離港鐵佐敦站不到數分鐘路程。Alexander表示,他希望本港的共居項目並非都是遠離鬧市的項目,而是能融入於城市當中:「共住生活的其中一個要素,是讓住客們能夠有更佳的公共生活。我們將會提供空間更充足的交誼廳及App等共居服務,加上交通以及地理的優勢,為住戶帶來更多互相交流的場合。」

二人攜手 合作無間
District15的做法恰似近年發展商「舊樓收購」發展方式,以購入獨整幢互鄰近的大廈重新發展,差別只在於District15翻新然後出租,而非發展可出售的住宅項目。District15的另一位聯合創辦人Dinesh Nihalchand表示,這亦是他們的困難之處:「香港是一個變化急速的城市,所有的事情都變的很快,所以我們的行動同樣要趕緊腳步。今天你不買下一個單位,或是一項物業,那很可能就會被別人買走。所以一切都要move fast。」
Dinesh又指出,話雖如此,但我們的急促節奏,同樣亦是香港的優勢:「香港的銀行處理資金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只要你有良好的信貸紀錄,然後能夠提出令銀行信服的商業策略,那麼本港的銀行對於貸款的批核會非常迅速。」他又指出,要令他們的發展計劃順利進行,便需要有更佳的人脈,所以他們一直與銀行家、經紀、建築商維持良好的關係。

Dinesh同樣於香港成長,亦能夠多少聽懂粵語,多年來他一路與Alexander緊密合作。
他說跟Alexander兩人並沒有仔細的分工,任何事情也會互相參與。他又笑言,工作上任何事情都有矛盾:「我們幾乎任何事情會都討論,但也沒有到爭執的地步,最多只是互相『debate』,去透過討論找出結論。從『我們要聘請多少位員工』、『我們要不要多聘請一位員工』、『我們要先從哪一個單位及店舖開始收購』——當然結論可能是『通通都買起來』吧。這也可以是我們討論的結果之一。」

提高鄰舍及共居品質
兩人均認同,今天不只香港,世界各地的城市人,對於居住環境的講究更著重於「感受」以及「經驗」方面。Dinesh說:「這其實是大勢所趨,即使是外國的大城市,甚至是高級的酒店,也開始更講求生活的形態,而並非單純的空間大小,或是物質享受。」他們又指出,District15的品牌信息以及吸引之處也只有一點,那就是帶給市場不一樣的居住方式。

Alexander坦言,要在香港這競爭激烈,資源緊絀的市場裡,建立自己的產業品牌從來不容易,單單一建築項目可能已需要三年才能購入所有地舖與單位,其後還要設計以後重新裝置整個項目。Alexander不諱言,當中最困難的是,任何物業使用方式上的更動都需要經由政府批核:「在我們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的過程當中,其實花了非常長的時間,像我們這樣獨立於大集團以外,而由外國人面孔組成的地產企業並不多見。有負責的政府公務員來我們的項目工程裡視察,他拿著我們的圖則,卻一直帶著懷疑的眼光,像怕我們在欺騙他們一樣(笑)。」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