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中歐聯手 抵抗美國霸權


美國不斷向其他國家挑起貿易戰,令中國與歐盟走得更近。

中美貿易戰開打半年多,美國除了不斷出招打擊中國,亦禁不住將「美國優先」的理念愈放愈大,同時狙擊其他國家。歐盟正是中國以外,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另一個「眼中釘」。正是因為有了共同敵人,中國與歐盟愈走愈近,除了「唱雙簧」斥責美國搗亂世貿(WTO),更達成更多貿易協議。中歐關係大躍進,成了貿易戰中,中國的意外收穫。

自特朗普上台後,美國的態度愈來愈囂張,破壞了很多貿易夥伴的關係,迫使中國及歐盟正式聯手對抗美國。中國和歐盟於週二(十八日)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美國貿易政策評估會議中「唱雙簧」,指責美國透過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令WTO陷入危機。

中國常駐世貿組織大使張向晨批評,美國打國家安全的牌,對鋼鋁產品徵收關稅,又通過「三○一措施」大幅提高關稅,令沉睡多年的單邊主義幽靈復活。在「三○一措施」指出,由於中國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方面的做法有歧視性,美國建議對中國約一千三百個項目加徵關稅。張向晨就此批評美國,拒絕允許WTO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任命新裁判官,是故意讓貿易爭端裁決機制頻臨癱瘓。

另一邊廂,歐盟亦加入對抗美國的陣營。歐盟駐世貿大使范亥克倫(Mark Vanheukelen)則批評美國政府的採購市場限制,尤其是通過「購買美國貨」法案。范亥克倫指,美國正處於WTO危機的核心,敦促美方儘快與歐盟及其他十一個成員國,磋商他們上月提出的WTO改革方案。與此同時,日本、瑞士和加拿大亦就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加徵鋼鋁關稅表達關切。

WTO改革起爭議

美國在WTO層面上正式開罪歐盟,源於上月底歐盟正式宣布將向WTO提出有關其上訴機構的改革提議,而中國、印度、韓國、澳洲、加拿大等十一個個國家均已表態支支持議案,但一直批評世貿上訴機構的美國卻沒有支持。由於任命需要全體成員國的通過,故美國此舉等於令WTO的上訴機制陷入真空狀態。自特朗普上台後,由於不滿世貿現有體制,所以堅拒上訴機構的法官任命。原本設有七位法官的上訴機構,如今只剩下法定人數最低要求的三位,其中一位將在明年底任期屆滿,到時上訴機構行將作廢。

美國的拒絕理由是上訴機構經常「越權」重審,並推翻貿易仲裁小組的事實裁決。美國駐世貿大使習達難(Dennis Shea)批評上訴機構自行解釋世貿成員國的國內法律,又經常耗費超過法定九十日的調解期限。

其實歐盟今次提出的改革建議,就正好回應了美國的不滿,歐盟建議上訴機構在未得爭議各方同意下,只能在法定九十日內完成調解;上訴機構的裁決範圍,不應包括非必要於紛爭調解的項目;上訴機構將不能自行解釋成員國的國內法律等。不過,美國仍然不肯妥協,明顯是別有用心,是希望由該國主導WTO改革,並製造出一個更有利美國的環境。

習近平發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講話時重申,必須堅持擴大開放,支持多邊貿易體制。

美否認行保護主義

面對中國及歐盟的種種批評,習達難回應稱,美方是擔心WTO爭端解決機制反覆無常,而上訴機構的部分司法解釋好高騖遠。他又強調,美國是全球最開放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實行全球最低的關稅,否認美國的做法是單邊保護主義。他又為美國的「三○一條款」調查辯護,指中國的不公平競爭行為違反WTO規則,損害外國企業及員工,因此美國需引領WTO改革,才能令組織繼續存在。

特朗普對歐盟亦有莫名的怨恨,上月底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就再次抨擊歐盟佔美國便宜。他指責歐盟的設立根本就是為了在貿易方面傷害美國,並明言如果歐盟不跟美國達成公平協議,他十二分鐘內就可以下令對歐盟汽車加徵關稅。

特朗普狠批,美方與歐盟達成的貿易協議跟中國的一樣差勁,歐盟不買美國的農產品及車,「他們什麼都不買,然而,我們給了他們很多。」他又批評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一直不在乎,直至華府威脅要加對方汽車關稅,對方才改變態度。

美國「唯我獨尊」的態度,令中歐罕見的站在同一陣營,亦使中歐走得愈來愈近。自美國與中國交惡後,中方一直希望可以尋找新的市場,以取代美國,至少希望減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而今次就正好邁出成功的一步。

中方歐盟深化合作

無獨有偶,中國外交部亦在週二發布第三份中國對歐盟政策檔,對歐盟釋出更多善意。中方稱,將繼續加強同歐盟及歐盟國家高層交往,進一步落實好二○一三年雙方共同制訂的《中歐合作二○二○戰略規畫》並探討後續規畫,加強各層級政府間交流對話。

在貿易投資、互聯互通、財政金融等領域合作方面,中方認為,深化中歐宏觀經濟政策和經貿政策對話,增進對彼此政策法規的瞭解和正確理解,促進對接融通,挖掘合作潛力,建設性處理分歧摩擦。重點是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推動中歐經貿關係長期、穩定、互利共贏發展,似乎是向大玩政治把戲的美國打了一巴掌。

中方建議,應盡早啟動中歐自由貿易區聯合可行性研究,為提升中歐經貿合作水準建立良好的制度框架;推進中歐互聯互通平台建設。中國亦會擴大自歐洲優質商品進口,並建議歐盟應放寬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並嚴格履行WTO義務,確保有關貿易救濟立法和實踐與WTO規則相一致,合理使用貿易救濟措施,避免在法律或事實上對部分WTO員形成歧視。

開放內地金融市場

中國亦將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希望歐盟保持投資市場開放,減少和消除投資障礙和歧視性壁壘,為中國企業赴歐投資興業提供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保障中國企業合法權益。

 

容克曾呼籲歐盟提升歐元的全球貨幣地位,以抗衡美元的霸權。

中國政府亦會支持在歐中資企業成立「歐盟中國商會」,歡迎歐盟國家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希望歐盟支持中國金融機構在歐申請設立機構,放寬中國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歐開展業務準入管道;支持中歐國際交易所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的交易、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平台;鼓勵歐盟國家來華發行人民幣債券以及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希望歐盟審慎出台中間母公司的監管新規,以維護雙方金融合作的良好發展。

同時,進一步加強中歐知識產權領域交流合作,支持雙方知識產權機構建立並完善常態化溝通機制,就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 保護、管理、服務等領域加強對話,共同營造更好的知識產權環境。

其實在此之前,中歐雙方已就開放禽肉配額達成共識。中歐雙方就歐盟對中國開放新的禽肉配額進行了多輪磋商,並於上月底達成協議,歐盟同意對中國禽肉產品開放新的關稅配額,包括六千六百噸鴨肉國別配額和五千噸雞肉全球配額。中歐雙方的善意交流,與美國的「硬上弓」更形成強烈對比。

或能填補美國空缺

美國現時仍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海關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向美國的出口額接近二千二百億美元,按年升百分之十三點六。不過,緊隨其後的歐盟,出口額亦接近二千億美元,按年增長亦有百分之十一點七。中國增加向歐盟出口,同時減低出口到美國,此消彼長之下,歐盟絕對有機會取得美國的地位。

其實自一六年開始,中資在歐洲的投資金額亦已超過北美洲,隨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在歐洲的直接投資更遠遠拋離美國。貝克.麥堅時與榮鼎諮詢公司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已從北美急劇流向歐洲,中國對歐洲併購交易額高達二百二十億美元,而在北美地區併購的金額僅為二十五億美元,高出八倍。中國在歐洲完成的投資額則為一百二十億美元,北美地區則只有二十億美元,亦高出五倍之巨。

中國在美國完成的對外直接投資,已從去年上半年的二百四十億美元減少超過九成至二十億美元,觸及九年低位。瑞典成為今年上半年中國在歐洲最大的投資目的地,其次是英國、德國以及法國,中資在歐洲掃貨的對象包括汽車、醫療健康與生物科技,消費品及服務等,而房地產與酒店服務已不再是投資的首選,反映中國更注重吸納技術及長遠發展,而不再是單純地買賣資產。

聯手阻止美國獨大

安永的報告亦指出,今年上半年,按交易金額計,歐洲佔中資的海外併購高達六成,最受歡迎的三大目的地為葡萄牙、西班牙和德國,而中美關係不確定性,正是讓部分中企對赴美投資持觀望態度,並轉投歐洲等地的原因。歐盟與中國走近,其實屬市場意料中事,之前歐盟已不止一次出手撐中國,原因亦非常簡單,就是不希望美國獨大。

中國承諾會擴大進口歐洲優質產品。

二○一五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人民幣成為第五種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貨幣,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為百分之十點九二,超出日圓及英鎊。由於要納入新貨幣,意味其他貨幣在SDR的權重亦要減少,但美元的權重只是從減少零點二個百分點至百分之四十一點七;日圓由百分之九點四降至八點三;英鎊由百分之十一點三降至八點一。最大的降幅正是來自歐元,由百分之三十七點四降至三十點九,人民幣所獲的大部分權重主要就是來自歐洲。

歐洲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一直扮演積極角色,德國、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央行早前就相繼表示,已經或即將把人民幣資產納入其外匯儲備。在貨幣互換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和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匈牙利央行分別簽署貨幣互換協定,佔人民幣互換總量的兩成多;外匯儲備方面,英國是首個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外國政府,並將發債所得三十億人民幣列入「外匯平衡帳戶」,歐洲央行則在去年上半年完成相當於五億歐元的人民幣外匯儲備投資。基礎設施方面,中資銀行在歐洲多個國家獲得人民幣清算業務資格。

歐洲如此看重中國,除了是想削弱美國的影響力,其次亦是因為兩地的貿易量不斷上升,雙邊商品貿易佔歐盟總量的比重,從○一年的百分之七,升至一六年的百分之十五。反觀歐盟與美國貿易的比重,則不斷減少,由同期的百分之二十四,跌至百分之十八,更廣泛使用人民幣,就能行減少匯率波動風險及降低交易成本。

德國拒絕抵制華為

美國近期窮追猛打中國的科技巨頭,華為成為最近的受害者,並煽動其他國家拒絕使用中資電訊設備,日本、澳洲及新西蘭已對華為下封殺令。不過,歐洲對中資就未見敵視態度,最近德國更出聲挺華為。

過德國《明鏡》(Spiegel)雜誌上週報道,指德國聯邦資訊安全局(BSI)認為沒有證據顯示華為利用其設備為中國進行間諜活動。BSI總監舍恩博姆(Arne Schoenbohm)更指,禁制一間公司是很嚴重的決定,下決定前必須有證據。他指出,曾檢驗華為的產品和零件,以及到華為位於波恩(Bonn)的實驗室,但均沒有發現證據。德國現時三個主要流動通訊網絡營運商均是採用華為基建,報道指,美國亦曾向德國施壓,要求杯葛華為,但明顯地,德國拒絕參與美國的霸權行為。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其後再發聲力挺,稱不擔心華為參與德國5G移動網絡建設。

歐洲想捧起中國去抗衡美國的霸權,但對中國始終仍有防避,歐盟相關人士近日便指出,歐盟各國政府與歐洲議會代表將研擬限制外國直接投資(FDI)法案,對「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的外國投資項目設立審查機制,以防中國等外資收購計畫威脅歐洲國家安全。此次歐洲投資審查機制框架主要是限制外國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威脅,包括:能源、運輸、通信、數據、金融業等。此外,歐盟也將限制「關鍵技術」投資領域如:半導體、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

消息亦稱,德國總理默克爾內閣或於本週批准修例,非歐盟投資者收購敏感德國企業的一成股分就要受到審查,有別於現時較寬鬆的百分之二十五股權,涉及的企業包括國防、科技及媒體。德國政府曾於今年七月以國家安全為由,先後叫停中資在當地的兩宗併購。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