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粵港澳大灣區共同體】大灣區人才爭奪戰 海歸吃香


大灣區各市以千方百計吸引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大計,雖然雄圖大計還未正式出爐,但大灣區各市也是先行一步或多步,進入建設年。這對內地及港澳都是重大機遇,惟人才嚴重不足,創科、商貿、金融等領域缺口高達九成。有見及此,各市政府或是企業紛紛推出「引才大計」或是「銀彈攻勢」,旨在吸引不同層面的高端人才。然而,內地各市或港澳大學難以在短期培養如此多優秀人才,海歸(海外留學回國就業)遂成為大灣區各市的目標,事實,對於海歸來說,大灣區也是無比吸引的發展好地方。

早前在月初在深圳舉行的「二○一八前海合作論壇」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國際科創中心,每年需要至少一萬六千名創始人,即最頂級的工程師;以及十三萬六千名優秀工程師。而數據顯示,大灣區本土每年只能提供四百二十名頂級工程師和大約八千四百名優秀工程師,人才嚴重不足。

李澤湘介紹,以深圳的無人機產業為例,深圳是世界無人機之都,相關的無人機公司大約有三千家,和產品相關的則有六百家,即使打折有二百家來算,每家需要三十名優秀工程師,總數要六千名優秀工程師。不止是新增公司,中國現有的產業要轉型升級,要利用新技術,也需要優秀工程師。

 

求才若渴

面對如此巨大需求,供應來自哪裡?李澤湘認為,一方面是從大學、研究院來,另一方面是要建立一些新型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大灣區乃至內地在這塊都比較薄弱。根據全球計算機領域對具有頗高影響力的計算機學者的統計,前一千名的計算機學者裡,美國佔六百三十二人,內地有廿九人,香港有十三人。李澤湘稱,換言之除了自己培養之外,還要從外部引進。

大灣區渴求創科人才之外,近年珠三角地區金融、貿易行業發展迅速,珠海橫琴新區的金融公司年均增速超過百分之二百,相關專業人才也供不應求。以廣州為例,在新興的跨境物流、跨境電子商務、國際會展等商貿領域,高級管理人才缺口就高達五十萬人以上,部分國際商貿合作因「請不到人」而難以開展。而當地高校每年培養的相關專業博士、碩士、本科生僅萬餘人。

去年八月,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發布「珠江人才計畫」,重點引進和扶持擁有新一代科學技術水平的創新創業團隊;今年四月,珠海市又出台「珠海英才計畫」,大力引進創新人才,其中專門為海歸創業專案設立了資金、場地等方面的補助。如給予留學人才創業專案十五萬到一百萬元資助和最高三十萬元貼息貸款,對特別優秀的專案給予最高五百萬元資助;對進駐留學生創業園的留學人才創辦企業,給予最高三百平方米、最長三年的場地租金補貼。

不僅是在珠海,粵港澳大灣區的多個城市均公布了針對海歸人才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當中,深圳市早在一一年就開始實施「孔雀計畫」,以吸引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孔雀計畫」旨在聚集一大批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可給予八十到一百五十萬元的獎勵補貼。及時解決海外高層次人才居留和出入境、落戶等問題。建立創新創業服務扶持平台。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給予最高八千萬元的專項資助。

百家爭才

廣州市於今年公布「紅棉計畫」,圍繞廣州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產業計畫、「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計畫」以及其他重點產業領域,從一八年開始,每年通過創新創業大賽評選出三十個以內的創新創業專案。對評審後入選「紅棉計畫」的創業專案,給予資金扶持、融資渠道支援、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優惠等創新創業全鏈條政策支援。

「從公司發展層面來講,粵港澳大灣區的規畫,促進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港澳地區之間人才、資金以及產業鏈上各項要素的流動和溝通。這個規畫以更高效的方式幫助各地區、各企業獲得物資和人才方面的資源。」余子龍畢業於意大利錫耶納外國人大學,目前就職於深圳前海立方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負責企業服務、公司規畫。他對「大灣區」建設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余子龍又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大灣區建設的推進,更具有全瞻性、統一性的政策細則將會公布,包括海歸人才在內的人才政策也將進一步完善。」

 

海歸青睞

珠海華昊工業技術公司總經理蔡景昇,曾留學於美國。一六年起,他帶領海歸團隊回國創業,從事雷射技術的產業化應用。他也對珠海的創業環境非常滿意。蔡景昇說:「從大布局來看,華南和華東地區的工業產業較集中,雷射技術應用需求廣泛;另外,粵港澳大灣區建立後,香港、澳門地區和內地的資本對接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珠海創業環境開放,政策包容性也很強。」

柔果科技公司總經理趙志剛說:「我來自內蒙古,之前在新加坡管理大學讀管理專業。回國後,我先在北京工作了幾年,後來南下做貿易,開始了『南漂』生活。」談到為什會選擇來到深圳,在電子元器件領域創業,趙志剛說:「首先,我認為實體製造業是不可缺少、極具前景的領域。『深圳華強北』是中國電子第一街,有非常良好的創業應用環境。另外,深圳毗鄰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香港,在產品銷售通道上非常便利,如海關安檢流程既簡捷又便利。在深圳,我們可以與產業鏈上的其他品牌企業合作,共用物流體系;同時還能與香港、澳門地區建立高效的貿易渠道,充分擴展市場。」

人才逆差縮小 海歸愛回家

除了大灣區力吸海歸之外,今天內地各行各業都可以看到愈來愈返國創業、就業的留學生。網路甚至因此出現這樣的段子:「十多年前中國每送出七人留學,迎回一人;今天,送出七個回來八個或九個,帶家屬。」

教育部統計,2016年留學回國人數為43.25萬人,與五年前相比增加近六成,這也讓內地留學生回國與出國人數的「人才逆差」逐漸縮小。當年度內地出國留學人數為54.45萬人。據估計,2017年大陸留學生回國人數甚至有機會超過出國留學人數。截至2016年,海歸人數累計已突破265萬人。當中,約81%具碩士學歷,11%更擁有博士學位。

留學生大量返國,最重要的原因,是無論從中央或是地方政府為吸引優秀人才,紛紛為海歸就業、創業甚至生活,提供各種誘人的優惠政策。大灣區之外,譬如重慶提出的2018年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啟動支持計畫,入選的項目最高就可獲得50萬元人幣補助。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依然提出,將擴大高技能人才激勵措施,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同時拓寬外國人才「綠色通道」,希望能「集眾智匯眾力」,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引人才 賣大包

粵港澳大灣區如箭在弦,香港、澳門、江門、中山、東莞等灣區城市均設置了各自引才政策,借此引進人才。人才計畫就如百家爭鳴,「千人計畫」專家、「萬人計畫」專家、「長江學者」等等,都是要吸引金字塔尖上的一小部分人。

為吸引到更多高端人才,企業除了提供高薪等硬條件外,也更注重人文關懷,增加不少柔性引才措施,如享受公司發展的紅利贈送股權期權,提供科研啟動經費、科研補助經費等。在江門市展區,據該市人社局負責人介紹,大健康、新材料、軌道交通等領域人才需求量較大,為吸引「人才團隊」落戶,不少公司還用「免費提供公寓式住宿等條件」作為引才籌碼。為實現差異化,還有企業提供入戶安家補貼、每年兩次調薪、子女教育優惠等附加服務。

前海作為「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近年來積極為港澳居民在前海開展創新創業、執業從業提供便利條件,在人才發展規畫、人才優惠政策、人才服務機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舉措,如持續實施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稅補貼政策,試點實施申請永久居留、延長居留期限等人才出入境政策,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