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水耕農業要突圍 港府須有政策支持


水耕技術不用泥土,因此不會造成土壤侵蝕和劣化的問題。

全球人口持續增長,農產品的需求亦直線上升,農業污染問題成為全球焦點。為了應對有關問題,全球不少政府加緊推出稅項、鼓勵措施,甚至把生態農業結合旅遊,務求讓傳統農業轉型得更環保、更有可持續性,同時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至於香港,在不少工廠大廈中,近年亦興起富有環保色彩的水耕運作。在綠色農民成為全球大趨勢,若有關產業若能得到發展,潛力將相當大。然而,受困於本港土地問題,加上缺乏政策支持,水耕能否突圍而出,還是如同不少本港新興產業般胎死腹中,尚是未知之數。

聯合國統計數據指出,至二○五○年,全球人口將攀升至九十億,人們對糧食的需求量預計將較現在增加一點一倍。隨著農產品的需求增加,農業污染問題亦成為國際焦點。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水管理研究所今年六月發表的《更多的人,更多的食物,更糟的水──農業水污染全球評論》報告指出,傳統農業造成的水污染,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而決策者和農民都往往低估了這一問題。

報告提出在許多國家,最大的水污染來源不是城市或工業,而是農業。現時地下水含水層中最常見的化學污染物是農業中的硝酸鹽,而現代農業正是令大量農用化學品、有機物、沉積物和鹽水排入水體的罪魁禍首。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一九六○年以來,礦物肥料的使用量增長至原來的十倍,而自一九七○年以來,全球農藥銷售額則從每年約十億美元上升到三百五十億美元。另外,全球牲畜數量自七十年代起亦增加了兩倍以上,這導致抗生素、疫苗和荷爾蒙生長促進劑從農場通過水源進入生態系統和飲用水,影響了數十億人,每年造成超過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至二○五○年全球人口將攀升至九十億,人們對糧食的需求量預計將較現在增加一點一倍。

畜牧業污染源

除了水源污染,畜牧業是全球溫室氣體主要來源之一,而全球人口和人均收入不斷增長,帶動肉食需求,更令畜牧業發展程度漸漸超出環保警戒線。因此,智庫「歐洲鄉郊投資支援」(RISE)發表報告,促請歐洲國家在二○五○年前將肉類和奶製品的產量減半。報告認為,目前全球近八成農地用於飼養牲畜,但肉類只提供人類百分之十八卡路里攝取量,其中歐洲人的食肉量更較官方建議攝取量多一倍,恐令環境不勝負荷。故畜牧業需在二○五年前作出重大調整,目標是減少百分之七十四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減用百分之六十硝酸鹽肥料。

報告共同作者布克韋爾指出,各國政府可透過徵稅,打擊畜牧業中有害環境的做法,並為低收入人士提供津貼,同時改善牧場管理,估計屆時肉類價格雖然會上升,但生產過程將更環保。

基於糧食安問題,相信減少產量的建議短期難以大力推動,但各國政府近年因應污染問題,已各自推出不少綠色農業的政策。以德國為例,德國職業農民在全國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不高,當地農業從業人員約佔總勞動力的百分之四,農戶不足六十萬戶,卻肩負德國糧食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供應了國內八成以上的農產品,更是世界最大的農機出口國。

正因為農業在德國有重要地位,德國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的改善與保護,使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保持平衡。首先,德國傳統農業本身有與自然共融的原則,如會在農場中使用稈,當中四分之一用於飼料,另四分之三用於鋪設牛圈,在鋪設牛圈後,與牛的糞便混在一起,成為農場的肥料。

不少人口大國,如中國都十分重視糧食安全的問題。

德美意可借鏡

此外,德國聯邦政府會獎勵採用符合環境保護理念的農場,包括有機農業、粗耕式綠地利用(含農地粗放經營並轉為綠地使用)、長期作物不使用除草劑,以及多年期休耕計畫,包括每年讓百分之七的耕地休閒,以此改善土壤的理化環境。此重質而不重量的政策取向,有別於以市場與生產為導向的農業經營方式。

另一農業大國美國,據一九九○年的調查評估報告顯示,美國面源污染(Diffused Pollution)(主要由土壤泥沙顆粒、氮磷等營養物質、農藥等,通過土壤侵蝕、農田排水等方式進入水、土壤或大氣環境。)約佔總污染量的三分之二,其中農業面源污染佔面源污染總量的百分之六十八至八十三,導致百分之五十至七十的地面水體受污染或受影響。經過多年的有效治理控制,據二○○六年統計,美國農業面源污染面積比九○年減少了百分之六十五。

這主要是美國政府以法制及技術措來進行改善。在法制上,美國農業部實施了鄉村清潔水計畫、國家灌溉水質計畫、農業水土保持計畫等,並對面源污染自願採取防治措施者,政府將分擔一部分費用。至於技術措施方面,水土保持局提供技術指導幫助地方政府控制水土流失,內政部和環保總署則為不同規模、層次的水資源規畫提供情報和資訊。

而在意大利,則有農民把生態農業結合當地的旅遊觀光業,這不僅促進了意大利旅遊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也壯大了生態農業。它對農村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改善城鄉關係起著非常重要的紐帶作用,同時使得農村有效擴大了生態農業耕地面積。意大利現有一萬一千五百家專門從事「綠色農業旅遊」的管理企業,將鄉村變成具有教育、遊憩、文化等多種功能的生活空間。

有智庫促請歐洲國家在二○五○年前將肉類和奶製品的產量減半。

港宜無土種植

回說香港,農業似已式微,根據魚農署的數據,現時本港約有二千四百個農場,直接僱用了約四千三百個農民和工人。在二○一七年,本地農產供應僅佔全港所需蔬菜的百分之一點七。

不過,本港近年其實興起了水耕,水耕和傳統耕作最大分別,是它不用泥土耕種。以無土種植技術,由溶入水中的礦物質為農作物提供養分,沙律菜、蕃茄、青瓜、甜椒、士多啤梨、豆類、紅蘿蔔和薯仔等均是適合以此方式農種的植物。

由於水耕技術不用泥土,因此不會造成土壤侵蝕和劣化的問題。其次,水耕的農作物在封閉的人工系統內和潔淨設施中生長,杜絕了病蟲害問題,故無需使用農藥。另外,供應農作物生長的礦物質由人控制,不需額外使用肥料,亦沒有了化學肥料污染。加上,它並不需要在一片土地上種植,而可以在工廠大廈、大廈天台等空間操作,所以非常適合寸千尺土的香港。

然而,雖然城規會於去年六月修訂了法定圖則詞彙釋義,新增「以科技為基礎的作物及水產養殖生產」,令這類生產活動在工廈內歸屬為准許用途,惟缺乏政府的支援,如不少水耕的經營者在申請政府農業持續發展基金時,因手續繁複而放棄申請,截至去年尾,漁護署共收到二十宗基金申請,其中有關水耕種植的申請僅有兩宗,暫時更未有申請獲批,故經營者不禁只能嘆「自求多福」。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