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開放雲計算市場 兩大巨頭無有怕


中方在貿易戰中再讓步,擬對外企開放雲計算市場。

中美貿易戰僵持已久,雙方即將舉行第九輪談判,而市場人士認為,今次有機會是中美雙方最後一次會晤,意味今次會議相當關鍵。市場傳出,中方為了釋出善意,同意開放資訊科技領域,而千億級別的雲計算市場將為外資打開。雲計算的重要性被視為與人工智能同等級,但打開大門,不等於外資就能嚐到甜頭。內地兩大巨頭──騰訊(00700)及阿里巴巴在雲計算市場早已布陣完成,而其自主研發的技術,亦完勝外資,即使開放競爭,亦無有怕。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及談判團隊於4月1日已啟程前往美國,出席第九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並未透露劉鶴此行談判的任何細節,僅指「中方能說的是,希望雙方在已經取得的實質性進展的基礎上,能夠共同努力,相向而行,落實好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能夠爭取達成一個互利、共贏的協議」。

《紐約時報》報道,知情人士指中美雙方的目標均是在此次會晤結束時達成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在本月較後時間簽署協議。報道指,美國商會執行副會長、國際事務負責人薄邁倫(Myron Brilliant)稱,兩國已處於「達成協議的最後階段」,意味今次有機會是最後一輪的談判。

在新一輪貿易談判展開之前,中方再釋出善意,美國農業部週一公布,美國出口商向中國出口了八十二萬八千噸大豆,屬兩國官員自上週五的第八輪談判結束後,中國第二批採購的大豆。雖然中國之前為了達美國要求,縮窄貿易逆差,在談判期間加大了對美國大豆的購買,但整體的採購量仍遠低於正常水平。

自貿區作試點

美國明顯仍未滿足於中國的舉動,有傳美國希望在最後一輪談判時突破中國的最後防線,要求中方在科技領域上讓步,開放雲計算市場,讓外國科技公司更能參與。《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中方提議讓外國雲服務提供商在自貿區擁有其數據中心。知情人士透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週一會見了超過三十名外資企業的高管,包括IBM、輝瑞、力拓、寶馬等,並透露正考慮在自由貿易區開展「自由化試點」,讓外國雲服務提供商在自貿區擁有其數據中心。李克強在會中強調,外國雲服務提供商需向中國消費者提供充分的私隱保護,並指此提議是中國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的一部分,而這負面清單的修訂工作將在六月底前完成。報道又指出,對外開放雲計算市場的自貿區很可能是貴陽,因為貴陽現時為中國的大數據中心。

 

劉鶴(右)已抵美國中美雙方將進行第九輪談判,有機會成為最後一次的會面。

根據試點提議,中國政府仍有可能對雲計算領域施加管控,因為中方向來都是先在試點地區試行改革,然後再推廣到全國。不過,美方未必肯妥協,有可能認為中國未有為不公平的貿易行為作出實質性改變。此外,一些關鍵問題仍有待解決,包括是否允許自貿區和國內其他地區之間的數據自由流動;在自貿區設立數據運營業務的外企可提供什數據服務;外企可為哪些客戶提供數據服務等,仍然有待商討。

美方對雲計算市場一直甚有興趣,故一直向中方施壓,要求放鬆對美國雲計算和其他高科技服務提供商,以及中國跨境數據流動的限制。雖然中方終於肯打開大門,但外資仍會抱審慎態度,Stifel Nicolaus & Company分析員Brad Reback認為,美國雲服務提供商會有興趣參與,但仍會謹慎看待。

存不公平競爭

雲計算市場一直是美方針對的產業之一,去年便傳出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曾研究發起新的三○一調查,指摘中國不公平地限制美國在雲計算和其他高科技服務方面的貿易,只是最後USTR未有採取行動。美方的不滿,是因為中國要求美國的雲計算公司,如亞馬遜和微軟,要與中國公司合資並將其技術授權給中國合作夥伴,才能在中國經營相關業務,但阿里巴巴等中國公司卻可以不受限制地在美國經營。美國通訊工業協會亦指,由於限制太多,外企寧願放棄在中國這個急速增長的雲市場的掘金機會。消息指,美方曾考慮會禁止阿里在美國提供雲計算服務,或者阻止該公司在美國市場的業務擴張。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為分散式計算技術的一種,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過網路將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式,再交由多部伺服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搜尋、計算分析之後將處理結果回傳給用戶。透過這項技術,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在數秒之內,達成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訊息,達到與「超級電腦」般的強大效能。最簡單的雲計算技術在網絡服務中可以見到,例如搜尋引擎、網絡電子郵箱等。智能手機、物聯網、移動裝置等都可以透過雲計算技術,發展出更多的應用服務。雲計算亦不僅只提供資訊,亦可以進行複雜的分析,例如分析DNA結構、基因圖譜定序、解析癌症細胞等,故其發展的空間甚為遼闊,重要性與人工智能(AI)、大數碼平起平坐,三個領域缺一不可。

 

阿里雲現時在內地的市佔率拉近一半以上。

雲計算正逐步取代企業傳統的數據庫及電腦操作系統,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到二○二五年,八成的企業將關閉其傳統資料中心,所以得雲計算可得天下,情況就如5G一樣,屬中美身爭取的市場。中美貿易戰已令中國的5G發展遇到阻滯,雖然不少國家仍然肯使用華為的5G設備,但亦在所難免地流失了客戶。英國調查公司IHS Markit的調查指出,在一八年的流動通訊基礎設施全球分額方面,華為的排名已跌落至第二位,而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時隔兩年後重奪首位寶座,而在新一代通訊標準5G方面,華為則名列第四,反映美國政府「排華」的行動的確產生到影響力。

五年千億投資

為免保住雲計算的領先地位,內地政府近年在雲計算上亦同樣重鎚出擊。發改委去年公布,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協議,計畫在未來五年投入一千億人民幣,以發展多個領域,當中正包括雲計算,以及大數據、物聯網及新型智慧城市等領域建設。

現時全球雲計算市場正入爆井式增長的年代,研究公司Gartner之前發表的報告顯示,今年的全球公有雲服務的收入將達超過三千億美元的水平,為六年的兩倍,估計到二○年,全球公有雲服務的收入將達四千一百一十四億美元。報告指出,到二○年,全球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收入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百分之二十三點三,超過百分之十三點四的整體市場增速;軟體即服務(SaaS)收入預計達九百九十七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將達百分之十五點七,亦超過了整體市場增速。Gartner預計,到二一年時,七成的公有雲服務收入將由前十大公有雲服務提供商主導,包括亞馬遜公司、微軟公司、甲骨文公司、阿里巴巴等。

單計中國方面,其雲計算市場亦極為龐大,報告顯示,一七年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已超過四十億美金,其中IaaS市場增速達到七成。其他報告亦預測,到二○年時,中國的公有雲及私有雲市場規模合共將增至一千三百億人民幣的規模,自然引來美國的注視。

中國開放雲市場,引來外資的入侵,對內地企業會否帶來巨大威脅?現時內地市場已由阿里的阿里雲主導,Gartner的資料顯示,阿里雲穩坐市場領頭羊位置,市佔率達百分之四十五點五;而騰訊(00700)旗下的騰訊雲及中國電信(00728)則分列二、三位,市場認為,外資很難取得明顯的優勢。

馬化騰近期表示,騰訊正加大科研投入。

技術水平領先

分析認為,內地公有雲市場增長如此之快,但阿里雲仍然能夠佔半壁江山,全靠阿里的自主研發的成功。阿里的自研作品包括端作業系統AliOS、資料庫OceanBase、互聯網中間件Aliware、伺服器神龍、物聯網平台Link、AI晶片NPU及人工智慧ET大腦等,足以見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重視程度。阿里雲在數據處理上有極超卓的成績,外資未必能追上。中國人口超過十三億,而每日的網購、電子訊息、移動支付等交易量,遠遠超乎西方國家的想像。阿里雲在春運期間每日多達二百五十億次訪問量、「雙十一」當日每秒有三十二點五宗交易、每秒有二十五萬六千宗支付的高峰值,而阿里雲的自主研發系統均能完成任務,所以在競爭劇烈的環境下,阿里雲連續八個季度保持超過一倍的高速增長,外資要挑戰實在不容易。

阿里在上月底才宣布,會再加大在雲業務的投資,將業務戰略升級。阿里雲總裁兼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指,未來一到兩年,阿里業務要百分之一百跑在阿里雲的公有雲上,未來阿里雲和阿里的技術完全相通,未來阿里雲將繼續投資於核心技術研發,以確保為各類企業進一步上雲和應用數據智能提供強大的雲計算和互聯網科技產品。

海外市場發圍

至於騰訊方面,雲業務亦將是未來的重點項目,主席馬化騰早前在業績會上指,會將雲業務和智慧產業相關板塊聚合起來,包括車聯網、安全、智慧城市以及智能駕駛等領域,並會建立雲的開放系統,整合人工智能、大數據能力於雲服務中,並與IT服務上合作,希望建立一個開放雲生態系統,包括社交廣告,雲合作夥伴,雲客戶等。

騰訊靠以「食糊」的遊戲業務,近兩年不斷受內地政策所打擊,幾乎沒有新遊戲獲批,所以雲業務就成為了騰訊的新增點。騰訊早前首次披露全年雲服務收入,超過九十一億人民幣,升幅達一倍,雖然與阿里的二百億人民幣規模仍有距離,但已有迎頭趕上之勢。

除了在中國境內,阿里及騰訊等已早前衝出海外,在大量競爭之下,仍可以取得極高的市佔率,亦以證明中國雲技術的實力,即使中國開放市場,亦能抵禦外敵。早前美國市場研究機搆Synergy Research Group公佈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數據,截至去年第四季亞太地區市場計,排第一的為亞馬遜,市佔率為百分之二十四點一、阿里雲則以百分之十五點九的市佔率排在第二;微軟市佔率為百分之十一點一;騰訊雲以百分之五點八排第四,跑贏第五位的Google,亦戶為在亞太廠商中增速最高的一個。

Synergy Research Group首席分析師John Dinsdale曾表示:雲服務和資料中心基礎設施市場是真正全球性質的,但是中國是個例外,現時全球市場以每年五成的速度增長擴張,而中國市場則以每年超過七成的速度增長,相信未來美國企業也許難以在中國取得太多進展,反而中國企業將在中國以外的國家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