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過去五年住宅市場,不難看見自2021年後呈現下跌二年,才出現2024年交易回升局面。步入今年,首五個多月至6月5日(下同),整體住宅交易額跟去年持平。不過無論一手或二手市場平均樓價都是一路走下,尤其是一手均價驚見今年內大幅走低的情形。
以下所有數據來自政府註冊登記記錄。先看自2021年起,整體私人住宅交易量是74,297(2021年),45,O50(2022年),43,0O2(2023年),53,099(2024年)及2025年首五個多月的25,465宗。明顯地高企的2021年成交量是回補2021年前數年的剛需力!當2021年前的剛性需求被大量吸收後,基本上2022年和2023年都是徘徊於44,000年成交量,未現大幅度突破格局。
2024年起,特區政府致力落實推出多項吸引人才赴港計畫,使到不少各類人才及大學學生落地,刺激起租賃市埸大大興旺。一些赴港人才和學生家長選擇買入住宅自住+投資,整體住宅市場氣氛明顯好轉。發展商看準商機,著力推售手中新盤單位,換來「丁財兩旺」局面。一手市場錄得火紅的2024年,沖上16,912宗,挑戰2021年的17,650宗,一手市樓出現「小陽春」局面。2024年的剛需購買力傾斜向一手市場,二手市場只錄得36,187宗,大約只按年微揚8%,大幅低於同年一手樓成交量的六成升幅。一手市場被追捧,主因是「以普通話拼音登記購房人士」鍾愛新盤單位,尤其是最新發展區內。她們剛剛臨港,不太理解本地樓市情況,寧願選擇購買新盤單位,手續比較簡易,又不需議價,又有發展商協助按揭和裝修事宜,免卻不少麻煩。
如果細看最近五年一手及二手樓佔比情況,一手市場佔比份額持續上升!由2021年起,過去四個整年,一手市場比例由23%(2021及2022年),一直上升至2023年的25%及2024年的31.8%。2025年首五個多月一手比例達到29.5%,明顯地中期間一手市場站住三成是不難的。
2021年起,一手樓宇均價呈現持續跌勢!由2021年的大約HK$13百萬,一直向下歷經2022年的HK$10.64百萬,2023年的HK$11.87百萬及2024年的HK$11.42百萬。步入2025年,依託特區政府大削四百萬下的印花稅的政策鼓動,2025年首五個月均價只是HK$8.70百萬。預料下半年,不少啟德和黃竹坑新盤單位大舉傾售,一手樓平均價價肯定持續向上,也是考驗市場對高額樓價的剛性需求強度。發展商開售這些高額新盤單位時,均用首張價單表均價低於同區新樓的速銷策略,再推優質單位提高均價方法,採用「薄利多銷」的攻畧。六月份出現發展商排隊出售新盤單位,不少是啟德和黃竹坑新區全新盤,後來推盤的發展商自然再以較低均價求售,形成爭相減價求脫的惡性循環。
二手市場同樣出現樓價下降「喋喋不休」的連環局面!自2021年起,二手市場均價是HK$8.88百萬(2021),$8.58百萬(2022),$8.11百萬(2023),$7.22百萬(2024)及$6.52百萬(2025年首5個多月)。二手市場較一手市場體量較大,佔領70至75%,且不易受到個別高額新盤單位拉動,二手市場比較真正反映整體住宅市場走向。除了受惠大削減印花稅的加持因素,一手樓價跌勢正是在在受制於二手市場的有序下跌的大氣候左右。一手樓盤單位定價時,發展商一定參照同區二手新樓成交均價。如果想盡快求現的發展商,只好採用首張價單均價低於最近同區一手價水準的速銷手段,形成「一浪低一浪」的市情!
無論體量,金額及參興階層人士,二手住宅市場仍是整體市場的房角石。基於不同原因,二手市場價格仍在調整中,縱然調整幅度似在收窄中。一手樓盤單位定價先看同區二手市場最近成交均價,今天發展商會再取折扣後定下首張價單均價,明顯地整體市場主導者仍是二手市埸,未來樓價何日才可轉穩向上要看二手市場方向。無疑的是持續減低拆息吸納投資和自住人士重返市場,是後市重要風向標!
撰文:張宏業
中國房地產評估師,英國特許測量師,香港測量師,澳門房地產評估協會會員,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產業協會副會長,香港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