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對華貿赤歸零 不可能的任務


《資本壹週》689期 (2019年1月24日)

對華貿赤歸零 不可能的任務
.貿易不是中國向誰進口貨品的問題,更是外交政策。
.一次性增加進口尚可以,惟要長期實行,則有難度。
.即使中國願意開放市場,美國亦未必得到很大着數。

就在中國副總理劉鶴率團於本月30及31日訪美,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繼續貿易談判前夕,消息滿天飛,市場氣氛似乎傾向樂觀;然而,雙方就算達成協議,是否真的可以實行得到?

譬如彭博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為了結束與美國的貿易戰,中國提出,未來5年將會大量買入美國產品,總計超過1萬億美元,目標是在2024年之前,將美國對華貿易赤字擺平,即是降到零。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字,2018年中國對美國出口4,784億美元,按年增長11.3%;進口1,551億美元,按年增長0.7%;貿易順差3,233.2億美元,按年增長17.2%,比起2017年的10%更明顯加快,創出2006年以來新高。

要將美國對華貿赤擺平,即是中國每年要向美國多買3,000億美元產品,本欄認為,此舉談何容易,簡直無可能做得到——最簡單的一個問題,中國可以向美國買甚麼?

貿赤難平
大豆?回到貿易戰爆發前的2017年的數據,中國大豆進口量為9,554萬噸,金額397.4億美元;其中,從巴西進口5,092萬噸,佔45%,從美國進口3,285萬噸,佔29%。而中國已經是美國大豆最大出口地,佔了其出口量的58%;以金額計,2014至2016年每年平均出口大豆141.76億美元,佔比更達64.9%。難道中國盡買美國所有出口大豆?即使真的如是,涉及金額也不足100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也無可能為了大增美國大豆入口,從而大幅減少購買巴西大豆。

除了農產品,牲畜類包括豬、牛,中國亦難以大幅增加對美國的採購,而減少對巴西等國家的入口,最簡單直接的原因,是價錢,美國肉類的價錢肯定貴過巴西多多,就算中國想買,消費者會怎樣?

石油亦是一樣,2017年中國原油進口4.2億噸,同比增長10.1%;金額11,002.8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2.7%。五大來源國是俄羅斯、沙地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佔比分別為14.24%、12.43%、11.11%、8.78%和7.42%,美國則僅佔1.59%,增長空間似乎很大,但即使翻一番,涉及金額亦是不足100億美元,而且中國已經是美國原油的第二大買家,亦沒有可能大幅減少向俄羅斯買油。

況且,從國家安全及價錢的角度看,中國進口任何一種產品,無可能完全依存一個地方,最多只有30%空間調動;另外也無可能大幅增加美國進口,繼而大幅減少其他地方進口。

牽涉外交
事實上,這不只是中國向哪個國家進口貨品的問題,更是外交政策——過去幾十年,中國就是以其廉價勞動力,賺了美國錢,繼而用來向其他國家購買產品,廣交朋友,同時提升在國際間的影響力。如果中國增加向美國購買貨品,因而減少向其他地方進口產品,其全球影響力豈非會下降?

的確,貿易乃零和遊戲,當中國向美國多買3,000億美元貨品,自然要向其他國家少買3,000億美元貨品。譬如電子產品,向美國買,便不向日本和韓國買,除非美國有新種類貨品讓中國買?

消耗性產品如食物,太過濕碎,中國買不了那麼多,要令美國對華貿赤歸零,只能買資本性商品,如公司、地產,以至機械等。然而,就算中國買飛機,全部向波音買,不向空中巴士買,波音又生產得切嗎?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持續性。即是第一年可以買多些,儲起來,譬如石油;可是第二年呢?第三年呢?換句話說,一次性增加進口尚可以,惟要長期實行,則有難度。

蘋果大鑊
說來說去,美國想減少對華貿赤,高科技銷售是最佳途徑,但美國又控訴中國強制技術轉移。其實,高科技往往是你抄我、我抄你,哪可以我懂你不懂的時候,我不讓你懂?且看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美國太空總署(NASA)都要求與中方合作,交換資料進行研究。

這還不特止,隨着華為事件內地媒體紛紛報道,美國高科技用品的銷售肯定大鑊,當中表表者是蘋果。因為美國叫不到中國民間購買多些高科技產品,相反,這樣搞一搞華為,內地無論機構層面,以至個人層面,都同仇敵愾,將會買少很多美國科技產品。

同樣道理,即使中國開放市場,美國亦未必有很大着數,因為本身無甚突出產品。譬如汽車,美國車對比歐洲車,甚至日本車,有甚麼優勢?又譬如基建,機械方面當然是德國更領先。

就算是金融市場,美資公司入到大陸,當然是做大「刁」;可是,內地大公司都是國企,民企做得大的,亦是黨員,正如人大、政協,除了全國級,還有省、市級,根本無須中央開會落令,只要意會到有事,已經自動波「做嘢」,在此情況下,會不會幫襯美資?中美合資(中方佔51%,美方佔49%)可能還有生意,100%美資反而未必有生意做。就連零售市場,沃爾瑪都做不住,星巴克則面對咖啡店如雨後春筍的競爭,就連麥當勞也要賣給中資。

換句話說,美國完全低估了中國的能力,貿赤無得搞之餘,連開放市場都無得搞,美國根本沒有提供任何服務,是大陸不得不用的,一直以來只是夾埋一眾手下,自定遊戲規則,然後剝削全球。猶幸大陸醒目,被剝削完自己撐了上去,印度就不知道被剝削到幾時,其實印度如果睇得通,便應該泊埋中國的一邊。

南華證券錢莊
港股走勢相當標青,縱使隔晚美股有壞消息爆出,憂慮即將舉行的中美貿易談判出現變數,三大指數齊挫,道指大跌301點或1.2%,報24,404點,終止四連升;標普500亦跌1.42%;納指更跌1.9%,但恒指本週三(23日)低開百多點後逐漸企穩,收報27,008點,微升2點;國指升17點或0.2%,報10,631點。大市成交778.19億元。

現時港股沽家頗少,個別股票跌到某些價位便有人買入,譬如中興(00763),在15元水平便有人兜貨;依照目前走勢而言,港股已經見底,等大好的出現——正如此前本欄所說,恒指跌穿25,000點、國指跌穿10,000點便可入貨。

對於貿易談判,本欄認為「刁」一定有,但爭拗未完結,一波漸平一波又起。當中風眼在科技,因此要避開科技股,唯獨網上購物卻大好,但只得美股有相關股票,如亞馬遜及阿里巴巴,香港卻無。

展望未來,可以留意高息股,例如滙控(00005)及一眾內銀,在高息支持下實在難以大跌,另外一些大型房地產股也相當穩陣。至於近期大跌的內房股,其實不怕集團資金斷裂,不過又不需要「兜」被斬倉者,可以留意那些二、三線跟跌的。

每週一股——中國鐵塔(00788)
數近期表現最強勁股分,中國鐵塔(00788)必佔一席位。在5G概念加持下,該股在上月初開始發力,由1.16元附近起步,之後一直不斷創出上市以來新高,至本週三(23日)曾高見1.72元,收報1.68元,升0.08元或5%。

該股之所以在上月起步,事源國家工信部發布5G頻率使用規畫,市場目光自然轉到電訊網絡基建龍頭中國鐵塔之上。而該公司管理層受訪時也談到,已夥拍國家兩大電網、中國鐵路總公司及主要房企,加強各地的市政、公安、交通及物業合作,提前部署5G基站建設,同時提出4個共享策略,順應萬物互聯的工業大趨勢。

所謂4個共享,即提升現有鐵塔站址的共享空間;擴展共享範圍,如延伸至電力傳輸及相關附屬設施;提升及統籌社會桿塔資源的共享儲備;以及最後順應萬物互聯的發展趨勢,服務模式由現時的鐵塔站址共享,延伸至綜合信息服務共享。

提出共享,簡單講就是中國鐵塔可以最少資源提供予最多機構及最多服務,可望把公司盈利最大化。還記得該公司去年8月8日掛牌時,何其驚險才守住招股價1.26元,惜幾天以後已穿底,如今再彰顯實力。

從盤路看,近日似是基金在沽貨,不過可能是十隻細基金沽,一隻大基金收,由於此股市值不大,升了上來仍然只得800億,再買一個月左右,貨便收乾,到時有資金再買,加上隨時價值重估,由中等PE變成高PE,便會再挾上。

一週重點新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3個月內第2次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由去年10月估計的3.7%降至3.5%,是近3年來最慢增速。該組織警告,如貿易戰加劇,可能再下調預測。
.聯儲局發布地區經濟報告《褐皮書》,從去年11月至今年1月7日止,美國整體經濟正面,續以溫和至適中速度擴張,但近數星期則呈放緩迹象,樂觀情緒降溫。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年全年GDP增長放緩至6.6%,創1990年以後最慢增速,當中去年第4季GDP增長更只得6.4%,重返2009年首季水平。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週五(18日)公布,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調整為82.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初步估算縮減6,367億元。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富士康正考慮於印度設廠為蘋果公司生產iPhone高端手機,當中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更計畫下月訪印,商討有關事宜。
.佳源國際(02768)股價上週四(17日)急挫八成,公司澄清1月17日到期的3.5億美元優先票據已全數償還。不過,其後港交所股權披露資料卻顯示,公司大股東的持股減少,懷疑被斬倉。
.港交所(00388)落實上市委員會就重大決定只會一次覆核的建議,並新設獨立委員會處理有關拒絕上市申請、取消上市資格的覆核,新修訂將於年中生效,市場料新措施會加快不適合上市或有問題公司的除牌程序。
.內地傳媒報道,小米集團(01810)計畫進行架構調整,並擬成立非洲地區部門,以加快拓展當地業務。小米去年9月才進行大型架構調整,以重點發展互聯網及物聯網業務。
.傳聞內地生物科技公司基石藥業擬本週進行上市聆訊,最多集資4億美元。若成功上市,將成為第6隻未有盈利的生科股。

中國外長王毅正訪問法國與意大利,並會舉行第18次中法戰略對話牽頭人磋商、主持召開中意政府委員會第9次聯席會議,料將有加強中法及中意貿易關係的消息在週內發表。

另外,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於1月30至31日訪美,就中美貿易問題進行磋商,市場對雙方達成初步協議感樂觀。另美國聯儲局會在1月29至30日舉行今年首次議息會議,官員加息口風受注視。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 任何用途均須遵守所有適用之法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