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吳老闆週記】「清零」成本高 何時了?


 

.Omicron在內地傳播風險高,要「清零」代價甚大。

.未來3至6個月,是「清零」與「共存」的大對決。

.無論從任何角度,也無可能換走林鄭,連任機會大。

「清零」成本高  何時了?

過去一個星期,疫情不斷在本地蔓延,空姐母親群組持續擴大,已出現第五代傳播之餘,還有兩宗源頭不明個案,一個是超市理貨員,一個是竹篙灣保安,是否爆發第五波無需咬文嚼字,事實是每日都有5至8宗新增確診,至今累計約50宗,防疫措施亦不斷收緊,繼禁食肆晚六朝五堂食後,幼稚園及小學也暫停面授課堂。

其實,香港人口稠密,又無大陸的追蹤系統,Omicron一在社區傳播,便很難「清零」;猶幸港人十分自律,常戴口罩,加上減少社交活動,「清零」還是有希望的,只是成本較高——這樣搞一搞,經濟起碼受影響兩、三個月才慢慢復元,消費習慣被扭曲亦要時間回轉。

要Omicron「清零」  代價甚大

大陸方面,這邊廂西安的一波剛平,那邊廂天津的另一波卻起,還要涉及第五代變種的Omicron病毒,是內地第一波,更擴散到河南;此外,深圳也接連錄得新增確診,涉及的則是第四代變種病毒Delta。

今次Omicron疫情相當麻煩,麻煩在於內地堅持「清零」的難度甚高,代價甚大。因為病毒的傳播力比以前的更強,感染者的無症狀潛伏期亦更長,甚至不會發病,即是病毒可在社區無聲無色地不斷傳播,加上內地人對Omicron的抵抗力可能是全球最低,以致受感染的規模可以很大。

此外,現時全球除了內地、香港、澳門,個個國家都實行「與病毒共存」,很多人都不戴口罩,滑雪又是西方有錢國家的玩意,而北京冬奧即將於約3個星期後舉行,如何管控入境的外國運動員及同行成員,不會將病毒輸入並傳染給內地的工作人員?且看近日舉行的冬奧記者會,與會的記者也過千;參與冬奧的人員,隨時達幾萬,如何確保閉環內不會爆發疫情?大陸的「清零」,與西方的「共存」,以及Omicron的特性,實在十分矛盾,難以共存,冬奧風險頗高。

不過,隨着Omicron在天津爆發,現時全國都非常緊張,敝集團同事經常天津、南京兩邊跑,便完全感受到當中的緊張程度——內地的大數據十分厲害,追蹤得十分貼,從高風險地區到任何地方,需隔離14天之餘,來自不同部門的電話,更是收個不停;爆疫區域火車又停,飛機又停;老百姓不用強制都自動自覺做核酸檢測,種種措施應可撳得住疫情,只是經濟需要付上沉重代價——淨計河北、北京、天津,便影響着過億人口的流動,何況疫情已擴散至河南。

外國很容易整蠱中國

話說回頭,陰謀論看,西方國家要整蠱中國很容易,事關Omicron傳播力強,而內地人民工照返、工廠照開工,如果病毒透過肉類或水果等物流輸入,很容易便可造成廣泛傳播,隨着中央為了「清零」,嚴重者會封城,輕則亦要封區,埋單計數很貴。

共產黨堅持「清零」,雖然需要付上經濟代價,但從另一角度看,卻顯示出其管控能力之強,現時唯一的問題是,何時才會放棄「清零」?可能要等到中央認為「清零」的着數比代價小,或病毒的殺傷力夠低,甚至能與人體共存。

根據目前Omicron的傳播速度,美國單日確診逾100萬宗,英國亦達20萬宗,相信3個月後發達國家大部分人都中招,達到群體免疫,加上據稱有效的新冠藥物已陸續獲得緊急授權使用,且在確診個案飆升下,新藥推出勢必愈來愈快、愈來愈多,如副作用少、可廣泛應用,防疫控疫便可收工。這樣看來,未來3至6個月,是「清零」與「共存」的大對決。

依照Omicron在外國的急速傳播判斷,似乎很多人接種了第三劑疫苗都無用,中招的百分比不低,相信美國及英國應已掌握第三針對降低感染Omicron後重症率及死亡率的數據,只是不予公布罷了,但觀乎美股仍上升,以及聯儲局官員大喊加息,最快3月便會實行,今年起碼加息3次,甚至4次,兩項指標皆指向市場認為Omicron無需懼之。

下屆特首  捨林鄭其誰

最後一提的是,3月27日舉行的特首選舉。上期本欄已分析過,相信林鄭可連任的三個原因,包括此前三位特首無人做足兩屆、林鄭在位期間不但無過更是有功——實施了比《廿三條》更重要的《港區國安法》,亦形成了新的選舉制度,確保愛國者治港,以及臨近提名仍未有人舉手參選。

事實上,特首人選需要鋪排、培養,歷任特首除了曾蔭權,從董建華,到梁振英,以至林鄭,都是「鋪線」很久而走出來,但環顧現時政商界,皆沒此等人物;再者,換個親西方的人上來,是無可能,換個更親左的,則被西方國家再找麻煩,因此無論從任何角度,也無可能換走林鄭。

而且,林鄭本週三(12日)宣布政策局改組,由13局變為15局——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分拆運輸及房屋局,以及重組其他局,若非準備連任,何必如此大費周章?

南華證券錢莊

美國Omicron新增確診本週一(10日)近150萬宗,再創疫情爆發以來新高;此外,本週二(11日)聯儲局官員大喊加息,聲言高通脹持續的話,今年加息次數隨時達到4次,惟其如此,市場卻對兩項消息視若無睹,美股三大指數本週二齊齊上升,尤其對息口敏感的納指,單日上升1.4%,跑贏道指的0.5%及標普的0.9%,重上15,000點大關。

港股本週三(12日)亦受帶挈,恒指單日大升663點,即2.8%,收報24,402點,是去年11月26日以來最高;國指亦升2.9%,即243點,收報8,613點;科指更升5%,即280點,收報5,899點,與5,900點大關只是1點之遙。

港股回升,全靠早前跌得深的科網股從低位反彈;從技術上看,兜底反彈勢頭還可持續一個星期左右,且看到時反彈到甚麼水平,再作打算。

每週焦點板塊——汽車股

本週三(12日)除了科網股大反撲,汽車股亦突然發力;當中,小鵬汽車(09868)及廣汽(02238)急升超過9%,理想汽車(02015)亦升8.1%,比亞迪(01211)、長汽(02333)、吉利(00175)均升5%以上。

究其原因,就是去年銷售數字亮麗。國家工信部公布,2021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按年增長3.4%和3.8%,結束連續3年下降趨勢,並且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2.1萬輛,按年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

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將全力維護汽車工業平穩健康運行,加大力度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努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此外,乘聯會將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的預期銷量,從480萬輛上調至550萬輛或以上,滲透率達到25%左右;整體新能源汽車銷量則有望突破600萬輛,滲透率在22%左右。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