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盧銘恩:PropTech公司成為SPAC的目標新寵


2020年在全球疫情的陰霾下,美國科技以及新經濟類別的股份依然表現不俗,而透過SPAC上市的新經濟及科技類公司,也聚焦在鎂光燈底下。SPAC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併購公司」,並非新興產物,早在1980年代就已出現於美國市場。它是由共同基金、對沖基金等募集資金而組建,除了現金便沒有任何實體業務的「空殼公司」。這類殼公司在首次公開招股(IPO)中融資,之後與一間私有公司合併,使用這類工具可繞開傳統的IPO冗長的過程而令不少公司成為上市公司。

 

根據SPACInsider統計,2020年共有248家SPAC在美國掛牌上市(2019年僅為59家)。集資額更佔市場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PropTech(房地產科技)屬於新經濟及科技類別,這10年間,不少PropTech業已發展成熟,在2020年總部設於西雅圖的Porch公司成為首家透過SPAC形式上市的PropTech公司。Porch是一家將屋主與當地裝修承包商聯繫起來的縱向SaaS公司,在上市後,其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

 

另一家專注於投資PropTech總部位於洛杉磯的風投公司Fifth Wall也於本年2月初將其SPAC公司上市,集資約3.45億美元。在2019年上市計劃觸礁的共享辦公室龍頭WeWork,最近也傳出透過SPAC合併上市。

 

由於SPAC自身沒有實體業務,其核心價值實質反映了將來收購的目標公司價值。而多數與SPAC合併的目標公司處於萌芽或早期成長階段,傳統財務資料的分析方法難以對SPAC合併上市公司進行全面的衡量。此外,SPAC在選擇目標公司時,更強調未來的投資回報。當SPAC與目標公司合併上市後,雙方將是緊密的股東關係,雙方的合作彈性亦遠高於傳統IPO。不過SPAC只是促成雙方結合的工具,其成敗關鍵還是取決於雙方合作的細節能否產生預期中的協同效應。

 

SPAC成為渴望上市集資之PropTech企業的救生圈,私募基金、風投等投資者更有意欲尋找高潛力高增長的PropTech企業。根據統計,目前大概有40家以PropTech公司為目標收購對象的SPAC還未正式De-SPAC。而在熾熱的資本市場氣氛帶動下,相信短期內不少PropTech企業將會成為SPAC的目標新寵。

 

撰文:盧銘恩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方土控股行政總裁及Asia PropTech創辦人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