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王涵:促進香港與内地經濟融合的「針綫」


一直以來,香港因應內地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而不斷調整定位,在參與、協助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亦提升和擴展自己的經貿功能、產業實力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以自己之所長服務國家之所需並在此過程中發展壯大,正是香港過往賴以成功的秘訣,亦是本港今後持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當前中國經濟邁向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對香港來說既是挑戰,亦會帶來新的契機;在當前局勢下,香港較爲明智的做法是更主動、更有系統地融入國家發展,以把握、發掘和創造其中之機遇,有助於本港經濟發展,更能促進兩地經濟融合。而香港企業便可為這一過程「穿針引綫」。像近日希慎收購位於上海靜安區新閘路 668 號及688 號商業項目這一舉動,便是其中例子,無論對企業發展本身,抑或是對兩地經濟融合,均是有利之舉。

 

其實,希慎參與内地建設自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經已開始,發展了當時的廣州花園酒店。希慎今次將以人民幣 35億元收購位於上海靜安區新閘路 668 號、688 號的一個商業項目,側面反映希慎堅信中國內地的發展增長潛力,並致力繼續在香港、大灣區以至整個中國内地投資。并且,新購入的商業項目位於靜安區,為上海市中心最成熟且具發展潛力的區域。該項目靠近漢中路站和南京西路站,兩者均為上海地鐵三線樞紐 (類似香港的中環站),是上海地鐵客流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其規模僅次於人民廣場站。

 

有人可能會懷疑,希慎在香港發展模式未必適合内地。但是,今次收購項目該項目的附近為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區與上海老城區,其格局相當類似銅鑼灣利園區,包括白沙道、蘭芳道等具特色的內街,新舊交融。因此,希慎於銅鑼灣利園的發展模式將非常適合上海靜安區的新項目。其實,對於大企業而言,收購優質項目比自己孵化要划算得多。因爲孵化最大問題是時間和人。項目由設計到成熟至投放市場,最少也要兩三年時間,并且市場未必會接受。若錯過黃金時間,模式也可能不再使用,從而使競爭力下降,所投資本也可能因此而付諸東流。而收購則避免了這類問題,因爲市場已經檢驗過項目的可能性,買來即用,沒有試錯成本且風險可控。而希慎投資的上海徐家匯港滙廣場,為一站式購物熱點,便是一個優質項目,相信會為希慎帶來豐厚回報。

 

在企業基本面上分析,翻查其年報可發現,希慎本身財務狀況相對穩健。其現金儲備超過100億港元,為本港地產發展商中現金儲備最多的公司之一,因此,今次約42億港元的項目不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今年6月,希慎與華懋集團攜手投得香港銅鑼灣加路連山道商業用地。項目建成後,希慎於利園的版圖將大增,再加上上海發展,發展前景亮麗,希慎有被重估價值的機會。對於股東,是一個利好消息。

 

撰文:王涵

香港理工大學在讀博士

堅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