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陳卓賢: 潛力股特點,機構持有量要少?


很多股票都有「機構投資者」持股,只要查詢聯交所「披露易」的「權益披露」,就一清二楚。受市場制度和機構人為操縱等原因,機構持有股份較多的股票往往上漲較快,且多數是市場的熱門板塊(如地產股、科網股),因此是投資者的追逐對象。但著名投資者Peter Lynch就認為,買入沒有或少有機構持有的股票,相當於撿到賺大錢的潛力股,更加值得投資!

Peter Lynch有此論點,是因為這類股受市場的關注度很低,少有炒作機會,成交量小,漲跌有限,價格低廉是相當合理。若它是優質企業,市盈率將變得更低,價格和價值顛倒的情況就不可能長期存在;一旦其後有機構投資者發現該股價值被嚴重低估,於是大量買入的話,股價爆發力就會釋放,早已入貨的你就可印印腳等數錢了!

基金經理John Neff亦是尋找這類股票的表表者,任憑市場如何變化萬千,他都奉行「只買低市盈率股票」的策略;他執掌溫莎基金30多年,基金成績22次跑贏大市,收益增長55倍,年均收益率超過市場3%以上!他強調,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好比主流觀點,只能作為參考;如果發現內部人士都買入自家公司的股票,投資者就應長期堅持,等待價值回歸。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