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鄧耀昇:走進大灣區


進入後疫情時代,在企管新思維以外,我們亦需要重新審視商圈,抓緊復甦機遇。大灣區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策略,作為企業家必須了解大灣區的政策與走向,好好裝備自己,既要捕捉商機,亦要避開障礙。

 

 

特首在博鰲亞洲論壇中指出,香港的未來發展,明確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為指導思想,並謂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事實上,香港多家大學在科研及學術上均在世界排名前列,有優秀的科研能力與人才,只是缺乏市場及製造能力。作為窗口城市,香港可以利用科研能力,結合灣區城市的市場與生產力,將科研成果透過灣區城市的生產力實現商品化,更可以內銷至灣區城市,拓大市場銷售版圖;另一方面亦可以為大灣區輸出科研人才,成就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發展。

談到人才,就可以展現大灣區各城市的優劣。我們看到深圳、廣州有多家大型科企如騰訊、華為,自然能吸引到全國各地的科研人才;東莞則以製造業聞名於世,現在則轉型為高增值生產力。香港培育科研人才不遺餘力,同時亦有知名大學作為基礎,要將人才輸出並沒太大問題,再加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定位,在融資能力在世界中名列前茅。如果就招募人才而言,香港的人才質素與國際視野,我相信是優勝於灣區其他城市的,相反是香港企業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與華為、騰訊等巨企爭奪人才。有志在大灣區創業,又或計劃將業務拓展至大灣區,就需要考慮人才供應是否充足,始終灣區各市的人才各有不同,企業家需考慮自身狀況,若了解不夠透徹,就容易被某些優惠政策吸引,到落地後發覺找不到人才的窘境。

在優惠或資助政策上,我相信灣區城市亦各有優勢。如果企業是要瞄準資助政策而決定落戶哪一個灣區城市的話,實在要仔細參詳。首先每個城市的資助政策,都會以該市的人民與企業優先,港企要進軍大灣區,資助或優惠對比該市本地企業會較少,而且面對的競爭環境會更嚴峻。所以我們必須先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如何爭取灣區城市的青睞。港企的國際視野與關係,還有融資能力確是較高,只要善用這等優勢,或可帶動灣區城市的企業生態以至城市發展,對地區政府而言就更有吸引力。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龐大的商業生態圈,我相信對香港經濟有深遠影響,在世界重要經濟體,與及經濟發展區域,都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香港企業必須先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與心態,才能捕捉百年一遇的機遇,令香港經濟再現光芒。

 

撰文:鄧耀昇

飛躍莞港灣區薈創會會長

香港菁英會工商發展研究會主任

Stan Group主席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