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汪敦敬:香港消失了造地的功能


特區政府日前宣佈將會向立法會提交法案落實劏房租務管制措施,有人認為劏房租務管制措施應針對消防規例才對,而不應只是針對加租幅度,但我認為政府這次的做法不錯,因為劏房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僭建及防火設備不足的項目,算是房地產投資中一個較為偏門的項目,起碼我們不可以用地產代理條例的流程來運作。

我覺得,過去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是很成功地將這項目「地面化」,令到日後政府是可以逐步改善劏房帶來的深層次問題,我反而覺得很少人關心到,劏房的根本問題就是香港房屋供應不足,香港在回歸之前十年的建屋量中,私人樓宇是平均每年約3萬伙,公營房屋平均每年約4萬伙,但到了最近10年的平均建屋量私人樓宇下跌到1.47萬伙,公營房屋下跌到1.42萬伙,在過去20年中,我們總共建少了約50萬個單位,如果我們沒有減少到供應量的話,本港劏房問題應該不存在了。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就算用9年時間都未必可以解決到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增加短期供應連特首都沒有解決意志了?我倒欣賞她的坦白,因為要解決問題首先要面對問題存在,特首的說話,我的解讀是:反映到現行的機制我們造地效率極得可憐,縱使最有權力的特首在現行機制也造不到地,我認為要改革的是我們現行的機制,鐵一般的事實是九七年前建屋能力到了現在也失去了,這個才是要深入檢討的問題。

 

難怪特首是沒有這個意志,香港過去最有能力造地的那兩個特首,香港人都沒有善待,一位就是推介「八萬五」政策的董建華,香港回歸後的經濟災劫不是因為「八萬五」的出現,是因為亞洲金融風暴,但在傳媒的渲染下港人從此染上了造地恐嚇,而在前特首梁振英在離任的時候,更比其前任的特首是增建了約3萬個單位的土地,香港人需要土地,但卻沒有善待造地建屋的特首,我看到現在仍有人還用交通未完善這個概念去反對興建公屋的,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如果你對政府發展交通沒有信心,你還增加建屋阻力的話,後果只會是一場災難,最後會是連房屋也沒有,香港今天正是承擔著過去二十年的後果,這二十年我們反對得太多造地,我們少了甚麼?我們架床疊屋了甚麼制度?很多西方教我們的價值觀都是思想毒品,而毒入骨髓的,可能就是令到我們衍生各種抗拒建屋的思維、制度甚至法例,下一步我們應該弄清楚行政遇上甚麼阻力,然後尋求重新立法,甚至以中央釋法形式去令到建屋力量可以回復。

 

撰文:汪敦敬 祥益地產總裁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