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梁穎雯:拒絕「躺平」 發掘潛能 積極面對挑戰


最近「躺平」一詞成為香港與內地的網絡潮語,意思就是「不買樓、不結婚、不生子、不消費」的生活態度,消極面對過度激烈競爭且低回報的社會環境,過一天算一天,沒有長遠目標。

回想清末年間,國家積弱,部分原因就是清朝早期的盛世,讓國家人口急速膨脹,資源分配漸見不均。當時有一批往東南亞地區謀生的華人,在陌生甚至可謂艱險的環境下打拼,有部分更把握商機,經商致富,成功後仍不忘愛國之心,以積累的財富與知識回報國家,令人欽佩。

 

二戰後的1950到60年代,香港在艱難之中逐漸成長,一些有能力的商家依然可以審時度勢,引入先進工業技術,造就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踏入了高速工業化發展,成就斐然,為往後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樞紐打下基礎。

 

與「躺平」相反,我們也看到在2020年,多個香港中學生隊伍參加國際性的科學及發明比賽奪獎,項目包括幫助配戴義肢及觸覺受損人士的「超能皮膚」,可以為社區提供清潔塑料的「蛤環保塑料」等,甚具創意。

 

如同發明和科研一樣,年輕人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與其找藉口去「躺平」,不如挺身直面挑戰尋找機會。只要保持正面積極的能量,換個角度看待身處的世界,必定可以感受到另一番風景。

 

從以上的例子可見,不同年代、身處不同環境的人都會遇上困難,然而每個階段都會有新科技、新商機出現,只要有能力,在什麼時代都可以有機會以自身的力量發光發熱。

 

香港社會普遍對成功的定義,多以學業成績、個人工資、社會地位為指標。青年不可用單一的標尺衡量成功,同樣社會也不可用單一標尺看每位青年的價值。例如最近中小學推行的STEM和STEAM教育,就是希望發掘學生多元技能,不再把學習和培養技能困於書本之中。社會與傳媒應多傳播正面思維,讓青年在面對學業和事業的困惑時,不要被「躺平」思想壓制,反而是努力尋找出路,社會各界應該深思青年處境,增加青年職業和人生規劃扶持,與他們攜手掌握百年未遇的變局,開創新時代。

 

 

撰文:梁穎雯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凱銀信託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