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查毅超:大灣區北部都會為本地工業注入雙倍動力


觀乎內地、美國、歐洲等多地的先進工業政策,除了發展創新科技、新興產業外,助本地傳統或人手密集的工業引入先進數碼化技術、提升價值亦是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以維持長遠競爭力和可持續性,並為人民創造更理想的職位。近年,香港在創科政策上已投入許多資源並漸見成果,產出不少「獨角獸」和先進製造企業;筆者認為,政府應同時考慮如何有效地助現有的本地工業升級,鼓勵本地廠商投資於本地科研及智能生產技術,善用大灣區作為香港巿場的延伸,成為「再工業化」的支柱,為本地帶來更多元化的經濟及就業機會。

現時香港廠商約有七千家;本地廠房營運成本高,願意留在香港經營的多數是仍具有一定本地需求的行業,例如食品製造、回收及環保業、醫藥用品、印刷等,對香港民生經濟貢獻不少。然而,不少本地中小企廠商雖有意升級轉型,但均面對香港巿場小、廠房用地不足等挑戰。可幸的是,香港現在有大灣區巿場作為延伸,政府更公布「北部都會區」策略提供先進工業用地,可說是為本地廠商解決兩大難題,打通了「再工業化」的康莊大道。

 

雖然疫情肆虐環球經濟受挫,粵港澳大灣區GDP卻逐年遞增,內地九市2021年GDP按年增長7.9%,連同香港與澳門計算,整個大灣區的經濟增長預料達12萬億人民幣,經濟總量只低於全球八個國家。大灣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勁韌性,為本地廠商升級生產線提供誘因和動力。另一方面,政府去年提出「北部都會區」構思,將會以混合模式發展創科用地,一邊發展多層工業大樓給中小企進行生產研發,同時批地予大型創科企業自行興建研發或生產設施,構建匯聚人才、企業、技術的先進工業生態圈,為本地廠商擴展規模預留了充裕空間。

 

北部紓解工業土地荒  香港製造前景明朗

就著本地工業轉型,工總去年就與德勤合作進行了一項針對食品工業在本港「再工業化」的調研。報告指出本地廠商對「再工業化」表現出積極態度,有61%的受訪企業已經或計劃在未來兩年將業務拓展至新興市場,當中更視大灣區為主要市場;並會在部署智能生產線、產品創新、加速數碼化轉型等方向展開行動,特別是投資於生產及質檢自動化、預測性維護等重點關節。香港市場增量有限,但若廠商希望拓展大灣區業務,則必須要進一步打通貿易和銷售門道,及增進對大灣區食品進口法規、巿場、消費習慣等的認識。

是次研究結果不但有助工總針對食品製造向政府倡議政策,對其他本地工業的升級轉型模式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又以回收及環保業為例,工業界作為循環經濟的一部份,對本地廢物處理、減少堆填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若北部都會區能為行業提供更多大型作業用地,加上處理過後的塑膠粒或紙漿材料可作為原材料出口至大灣區的產業基地,相信可以成為更多回收及環保業廠商投資引入創新科技、先進機器的一大動力。

在巿場和土地兩大有利條件下,本港工業向先進製造發展的前景明朗,可望重拾活力,並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或參與相關科研。我們期望日後政府能更進一步助業界打通出口至大灣區的門戶,並從教育入手培育新一代工業人才,讓工業再度紮根香港,成為經濟、就業、民生穩定發展的基石。

 

 

撰文:查毅超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