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李秀恒:中歐協定促成三強鼎立


經過七年的談判,中國與歐盟終在2020年12月30日簽署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這不僅意味着中歐兩大經濟體未來會進一步互相開放市場,也顯示出中國努力推動經濟全球化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

 

中國與歐盟在美國候任總統拜登正式宣誓就職之前達成協議,必定削弱了美國政府未來通過與全球盟友聯手遏制中國發展的能力。即使拜登上台後將會設法修補與歐洲各國關係,也再難仿傚特朗普政府般威脅盟友限制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業務發展。此外,較早時中國已與亞太區內十四國簽署了RCEP協定,美國政府聯合盟友遏華的算盤,相信已無法打響。

中歐合作 互利共贏

對於歐盟來講,市場的開放自然意味著更多的商機。據協定內容顯示,未來中國將會對歐洲開放13個領域的市場准入,當中包括製造業、汽車產業、金融服務、衛生安全、電信、商務服務等,並將立法禁止國企歧視外國投資者、強迫外資轉讓技術及增加政府補貼透明度。日後,德國的汽車公司在內地投資不再受到合資及股權上限的限制,醫療水平先進的歐洲國家亦可以到內地各大城市設立私人醫院,商機無限。加之隨著RCEP的簽訂,進入中國市場等於打開了東盟市場的突破口,對於經濟發展已經相當成熟的歐洲來講,中國及東盟這兩大市場是最有力的誘因。

而對於中國來講,除了可以進一步投資歐洲市場之外,更重要的是推動體制與制度改革。以往在市場准入未完全開放的時期,中國為國企和民營企業建立了一堵保護牆,讓它們有充足的發展空間,而我們亦看到如阿里巴巴、騰訊、華為、小米等企業的逐步壯大。2021年是進入「十四五」時期的第一年,中央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需要取消對外資的桎梏,將中國企業與其他國家的企業放在公平的條件下競爭。

雙方不但各取所需,更希望能夠在合作之中以第二、第三大經濟體的身份,一同制定未來世界的「遊戲規則」,增加國際話語權。

美國霸道 撮合中歐

在國際形勢形成三強鼎力的格局之下,有一個重大的特點,任何其中兩者的結合都會形成世界上最強的力量,亦會強烈威脅到第三方。這也是美國總統拜登的團隊為何公開表示希望歐洲能暫緩簽署協定的原因所在。

對於中國,美歐都是重要貿易夥伴,在一心發展經濟的對外政策原則之下,只要對經濟貿易有利,都採取積極合作的態度,因此在兩個月內迅速簽訂了RCEP與《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正是這種積極態度,讓各國的智庫都紛紛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預計在2028年或之前中國GDP就會超越美國。

對歐盟而言,目前歐洲在中國的投資額,其實僅佔中歐貿易總額的2%,尚有巨大發展空間;而在產業結構上,中歐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垂直產業鏈互補及水平合作關係;再加上中國與「東盟+五國」簽訂的RCEP,讓歐洲資本有了從中國市場進入東盟市場的突破口,誘因巨大。

而反觀美國,與歐盟在產業結構有高度的相似性,競爭可能性遠高於合作空間。這些競爭,從雙方在航空、汽車領域的市場爭奪,到TTIP談判中對製造業的保護,再到歐盟對美國科技巨頭反壟斷的攻勢,都可見一斑。

展望未來,三方之間互相牽制、互相拉攏又互相防範,達成了制衡的局面,其實是為世界總體經濟營造了一個更穩定的大環境,促成更多多邊貿易的達成。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