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李振豪:第二季恆指投資策略


第一季環球市場受到兩大「黑天鵝」—新冠肺炎和油價急挫—所影響,雖然在各央行及各地政府努力下,市場較早前已趨向穩定,但至今市場還未回歸至年初水平。來到第二季,投資者應否壯士斷臂?還是靜觀其變?更或是加注撈底?
首先是投資時間,環球疫情,主要是新增個案和死亡數字仍在上升,未能斷言疫情已經過去,可能會出現所謂第二波等緩衝期,近日歐洲的個案數字開始有見頂之勢,但美國仍在上升之中;參考中國和亞洲的經驗,封鎖後最少三而四星期才會見頂,歐美三月中才開始加強管制之言,最樂觀須在四月中至五月初才可見頂;除非忽然成功確定疫苗,否則最大可能在五月才會出現環球個案見頂的跡象。

第二是波幅,各地股市以不同的幅度和速度進入了技術性熊市,但見底與否不外乎股值的比較。今天恆指的預測市盈率約10.30倍,過去廿年最低位約9.39倍,即與科網泡沫﹑沙士﹑金融海嘯等大型環球波動比較,現價距離最低只差約8%至9%;同時,參考恆指波動指數,已由3月16日的高位64.80回落至今天約30.35,當然比年內低位14.44仍有一段距離,但指數顯示再次出現單日過千點上落的機率已大幅降低。以23,400為支持位,如外圍氣氛轉好和成交配合,將有力挑戰24,500至24,800水平,即下跌浪的補裂口位置,全年目標仍上望26,300水平。但如疫情再次轉差並跌穿23,400支持位,便有可能下試20,500水平。

最後是板塊,這方面須注意個人風險承受程度,各人不同。以近日收息股的熱潮為例,銀行板塊受預期長期低息和經濟轉弱影響,就算疫情過去對盈利回報將持續受壓,其他選擇有不大受疫情影響的本地公用股﹑派息穩定的電訊股或受惠中央充裕儲備和政策的內銀股等;如能承受較高風險,或持貨能力較長的投資者,受疫情影響的「震央」如航空和旅遊業相關的板塊當然非常之平,但風險卻非常之高;其他板塊如內地科技﹑5G相關(軟/硬件)或醫療板塊,不但受惠疫情,而未來對科技和醫療需求將比今天更大,投資者可作中線部署,分段和分散吸納。

共勉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