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曾鳳珠:消費券的經濟與社會效應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打擊全球經濟至今超過一年多,亦為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區政府在去年財政預算案和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超過3,000億元的紓困措施,而今年的預算案亦推出超過1,200億元的逆周期措施,希望可以為企業和市民提供支援。

為鼓勵本地消費以增強經濟復甦的動力,本港首個電子消費券計劃已於本月率先推出,由7月4號開始接受登記,其中首期2,000元消費券,最快可於8月1日領取。各大電子支付平台亦紛紛推出各種優惠、商戶都推出相應的推廣活動,增加市民消費意欲,讓消費券發揮乘數效應,加大對經濟復甦的刺激。但如果消費券可以提早半個月領取,於上月20日結束的第31屆書展便能大派用場。

 

消費劵作為一種短期提振經濟的政策工具,適時推出是重中之重,提升購買能力加上消費者慾望才能做到經濟學說的「乘數效應」。市民收到消費券後可能會將原計劃用於購買某些產品的消費轉化為儲蓄,而首先使用消費券,從而產生「替代效應」。消費券的經濟效應是雙重的,發放消費券是否利於刺激經濟增長,需要看乘數效應和替代效應的比對。

 

 

由於書展曾停辦一年,出版商「捱足一年」、書迷「餓足一年」,單看市民無視風雨、過千人輪候入場,就可以知道市民對書展的消費意欲,也可以想像消費券若能應用到本屆的書展上,乘數效應有多大。

 

七月份也正值暑假開始,家長忙於為子女購買書籍及補充練習,有書商自行推出「舊補充換現金券」的優惠,家長可用以往寫過的補充練習,兌換為價值5元的現金券,該優惠反應出奇熱烈,也可以想像消費券若能應用到本屆的書展上,替代效應的微不足道。

 

除了經濟效益,消費券的發放還有其他無法用貨幣量化的社會效應,例如提振消費信心、拉動內需、紓緩部分居民困境、提升市民對政府施政滿意度等。對於去年在最後一天被煞停的書展,書展商要承擔製作費用,也飽受經濟上損失,已經怨聲再道,特區政府實在要在細節上好好把握,以使政策能够真正急市施政「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

 

如財政預算條件許可,筆者建議政府也可以考慮日後推出混合使用型的消費券,為香港內需市場再打一次強心針。直接使用型的消費券可單獨代替現金消費,由此產生較大的替代效應和較小的乘數效應。如果採取混合使用型消費券,即消費券加一定比例現金的方式,則會引致居民將手中一部分的現金消費,這就會有較高的乘數效應,從而擴大消費的刺激作用。

 

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內部消費的提升並不一定能立竿見影地刺激經濟增長,但其保就業、穩經濟和惠民生的作用仍然可以發揮一定作用。要切記消費券只能在短期內較快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只是一種短期經濟政策,整體經濟要得以全面復甦,市民同心繼續做好防疫抗疫的工作,特區政府加大力度,爭取全面通關,為經濟恢復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才是治本的方法。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