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施雨茵:夕陽的香港港口經濟


香港這個面積僅1,105.6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曾經連續多年穩居全球集裝箱港口第一的寶座。但是,香港作爲世界航運中心的風采正日漸式微。

 

據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香港港口的堆場面積與貨櫃吞吐量之比例在世界十大港口中倒數第一,最繁忙港口的地位被區內其他競爭港口所取代,其排名由第一名一直下挫至第九位。細心觀察可發現,除了新加坡和釜山,排名靠前的全部都是中國港口。可見香港作爲海運中轉站的作用被削弱,分流已成必然趨勢。香港若沒有自貿港特殊政策,長遠來説有可能比不過一個二綫城市的港口業。另一方面,基金會的分析顯示,葵青貨櫃碼頭附近有超過四成的港口後勤用地卻未盡用。

優柔寡斷、官僚保守不是選擇。因此,香港港口業是時候作出改變。

基金會在2017年發表的報告《重啓大型填海 共建美好家園》曾建議將葵青貨櫃碼頭遷往遠離市區,位於長洲南的人工島,亦有專家建議,在香港水域外西南的島嶼興建大型港口。搬遷碼頭可以創造機會,對港口基建進行現代化升級,建設如同新加坡大士港、上海洋山港的現代化設施,並藉此整合大灣區内各主要港口,吃盡新一輪的時代紅利。

搬遷碼頭除了有利於港口現代化建設以外,還有助於改善民生問題。日前,行政會議成員、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建議,香港可以考慮釋放葵涌貨櫃碼頭部分用地,改作建屋。的確,遷置貨櫃碼頭可騰出市區核心地帶的寶貴土地。葵青貨櫃碼頭連同周圍的工業用地,再加上政府建議的青衣南填海區,合共佔地近790公頃。這些土地坐落於市區核心地帶,交通網絡完善,用作住宅再合適不過。相信大部分工時長并且早出晚歸的香港市民非常需要居住在交通便捷的市區,而葵涌貨櫃碼頭位置則十分符合這類市民需求。並且,貨櫃碼頭加上後勤用地共約380公頃,可建單位的數量媲美9個太古城的規模,可幫助港府釋放不少房屋壓力。

在珠三角港口崛起的今天,香港港口業若不想落後於人前,則應適時做出改變,提高競爭力,止住頹勢。不得不説,這確是一條披荊斬棘的道路。

 

撰文:堅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施雨茵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