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廖錦興: 未來食品的新機遇


「讓自己減少罪惡感吧!」大型商場裡其中一個店舖的宣傳標語吸引我走進去了解。原來,這是一間專營人造肉的商舖。近年,我許多朋友的飲食習慣有明顯的變化,有些人成為了素食者,更多選擇是無肉或減肉,甚至採用「週一無肉日」(Meatless Monday)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成為「非」常肉食者。肉類食品是人類生活必需品之一,為我們提供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主要包括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隨著人口增長,全球對肉類需要將會有增無減,聯合國預計在2100年世界人口增至112億比2020年78億將增加44%。而據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轄下的糧食及農業組織(OECD, Food & Agricultural Organisation)的報告中,全球的蛋白質肉(protein meat)消耗量為36萬噸,而預計在2027年達到40萬噸,其增幅為11%。

畜牧業引致全球暖化、土地退化、空氣及水資源污染等問題已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而從家畜衍生的問題; 如疫症、病毒、因人口增加致糧食不足等更加速全球對肉類取代品的研究。同時,低質量或不健康食品(垃圾食品)會持續影響人類的健康,主要的發達國家約40%的成年人均有超重或肥胖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亦會增加肝病、糖尿病、心臟病等各種慢性病的風險。值得一提這些慢性病的上升正削弱目前醫療服務的質量。但現實的情況是加工、高脂肪食品變得越來越普及,人類要扭轉這一趨勢將需要採取一些真正的創新思維。因此在過去十年,昆蟲食品及人造肉等「未來食品」成為關注環境保護的新生代最積極的代肉選擇。當中以人造肉(又稱植物肉或替代蛋白質)最受歡迎,人造肉亦成為科研和初創界的寵兒,估計全球有超過1000間人造肉業務的初創公司。而業界的龍頭企業中於2009年開業的Beyond Meat及2011年的Impossible Foods最為突出,市場估計到2025年全球人造肉將超過120億美元,更有基金公司樂觀地估計十年內可高達1400億美元。人造肉是指在實驗室中製作而成的替代性肉類食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植物性蛋白質組成的植物肉(plant-based meat);一種是由活體動物中取出幹細胞,在培養皿上促進其發育成肌肉組織的培養肉(cell-based meat; cultered meat),但由於幹細胞培育成本高昂,因此目前市場上的人造肉種類主要為前者。

植物肉的主要成分是大豆、豌豆、蠶豆等豆類或小麥芹菜、椰子油、甜菜根等植物為原料,口感與味道可媲美真正肉品的素肉,我曾多次在餐廳以「Impossible Burger」作為午餐,覺得該素肉的味道與一般漢堡飽相同,但有朋友表示購買冷藏人造肉回家加熱享用,感覺味道差勁。人造肉的前境被看好,不過主要的產品研究和基金投資或初創都在歐美國家,但它們都不約而同將中國市場視為非常具潛力的市場。因為中國消費者對人造肉的興趣更多來自健康層面而非氣候變化。另外,由於國內經濟起飛,物質資源豐富,中國人也越來越注意自己的營養狀況,亦瞭解一般肉類引致的種種疾病,因此既健康又環保的人造肉將會是未來的主流食品。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