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吃透「十四五」和制度紅利 讓金融更具活力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早前指出,全球70%的離岸人民幣清算、80%離岸人民幣債券都是在港發行,而且香港還有8,200億人民幣的存款,佔境外人民幣總存款額超過六成。由此可見,香港早已是「離岸人民幣樞紐」。

基於香港的政府習慣,回歸後港人對國家的每五年一次的規劃所知不多。但是大家都知道,《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當中,可謂字字珠璣、字字千金。如何吃透當中的制度紅利,讓本身的地區或者領域得到更快的發展,都是全國各地方政府和國企板塊的「兵家必爭」之地。

月前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央宣講團來港出席多場活動,向香港社會不同階層介紹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及香港需要把握的機遇,周誠君主講的《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打造離岸人民幣樞紐》中指出,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上海等國際金融城市。但與這些城市相比,香港的優勢在於政治上是國家一部份,而金融制度卻是「離岸」,當中包括金融基礎設施完善、體系透明,與國際接軌、更容易被外國投資者接受等。但我們要明白,如果繼續只靠這些老本,香港金融優勢是無以為計的。

香港人民幣國際化必由之路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國家推出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香港也是時候重新檢視在金融板塊如何發揮「香港所長、國家所需」的獨特作用。其實業界不少人士反映,香港有法律和監管優勢,較容易與國際接軌。但有時監管過於嚴苛,缺乏靈活性,加上技術含量不足,金融科技含量明顯落後於內地,這些方面都要加以改進。

隨著「跨境理財通」部分已經開展,不少香港銀行和金融證券商已摩拳擦掌迎接商機。但大家都明白,只靠「北水南調」也不是長久之計。香港需要更進一步做好:完善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理財通、保險通機制,配套人民幣兌換、代理、託管服務,促進內地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爭取成為數字人民幣試點,擴大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進一步繁榮疫情香港的旅遊等相關行業;以及協助一帶一路地區尤其東南亞率先發展當地人民幣市場,穩妥擴大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水準。

做好人民幣市場,政府立會均有責任

中聯辦駱惠寧主任說:「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期待新一屆的立法會和特區政府在鼓勵人民幣產品和服務的發行、創新監管制度和規則、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便利甚至傾斜,令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更加穩固,服務內容更加豐富,並成為人民幣國際化、以致中國及境外金融機構真正的「走出去、引進來」的重要中介平台,令香港經濟發展行久致遠,中國金融對世界更具影響力。

作者:周文港博士(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秘書長)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