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史立德:滯脹風險上升成挑戰風險上升成挑戰


近日,全球對滯脹風險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0月份發表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全球經濟面對復甦勢頭減弱和通脹持續升溫的雙重夾擊,被外界解讀為是對滯脹風險發出的嚴厲警告。

從定義上來看,滯脹又稱為停滯性通貨膨脹,指的是經濟增長停滯(Stagnation),但通貨膨脹率(Inflation)持續上漲,失業率維持高企的一種經濟現象。事實上,2021年下半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GDP增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放緩,其物價通脹亦在近月呈現加快回升的跡象。

 

在當前全球貨幣財政政策仍處於寬鬆的大環境下,加上各國經濟增長已走出低谷並邁上復甦的階段,通脹風險「抬頭」本是預料中的現象,亦不足為懼。但由於疫情遲遲未能消退,國際供應鏈受阻從結構上加劇了是次通脹風險。一方面,在Delta變種病毒持續蔓延之下,東南亞國家的不少工廠因疫情被迫停業或大幅減產,令歐美採購商不得不將部分訂單轉回中國。在出口訂單需求短時間內大增但國內供應能力又難以完全匹配的情況下,中國一些製造行業包括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能趨於緊張,加之國際供應鏈堵塞加劇了各項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從多方面對中國輸往歐美的製成品出口價格產生了推升作用。

 

另一方面,疫情爆發亦促使一些歐美國家的就業結構出現變化,特別是不少當地民眾出於防疫及健康考量,不願從事部分「高危」行業,令不少服務行業陷入「勞工荒」。在這情況下,許多行業包括物流運輸業均面臨薪金上調的壓力;而運輸部門的人手捉襟見肘,亦直接導致港口積壓貨物持續增加。這除了影響全球船運、推高集裝箱運價之外,更導致貨物等待清關的時間大幅拖延和商品的交付期拖長,令零售市場因供貨短缺而面臨更大的漲價壓力。

 

更重要的是,是次的通脹風險還與能源短缺的情況交織,令問題更見複雜。今年以來,全球能源價格普遍飆升,包括石油、天然氣、原煤等的價格創下近年新高。這除了導致物流和港口運輸鏈受阻,亦反映了傳統能源供應商主動減產及行業投資不足導致的階段性供需失衡。雖然今年以來各國經濟已漸見復甦,對能源需求明顯增加,但傳統能源生產商因「看淡」行業前景而未敢大幅增產,導致能源供需之間的缺口擴大,促使各項基礎能源價格飆升;而在近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追求綠色環保發展的背景下,傳統能源的產能難免受到抑制;綠色新能源的崛起乃行業發展的長期方向,短期內受供給不穩定和儲能技術等因素的制約,或會出現石化能源與新型可再生能源「此消彼難長」的不調和現象,進而加劇了能源價格的劇烈波動。

 

總的來看,雖然目前全球經濟增長下行及通脹升溫的風險上升,其主要原因仍是疫情擾動下的短期供求失衡所導致;惟世界經濟畢竟已走過最艱難的階段,倘若以滯脹來形容或會有點言過其實,反而以緩慢增長加高通脹的「Slowfation」狀態來形容現時的情況可能會更為準確。

 

值得留意的是,能源結構改變是影響供應結構和需求結構的長期因素,與當下相似的能源危機爆發或會在未來變得更加頻繁。在新舊能源的「世代交替」過程中,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將成為各國難以迴避的一項中長期挑戰;這將會是疫後各國政府「摸著石頭過河」必須面對的一大政策難題。

 

 

撰文: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