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重挫全球各地經濟。為了救了市,英國政府大膽提出,為年輕首次置業人士,提供高達九成半按揭貸款。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日前與107動力召集人何民傑在電台節目中點評政策的利弊,並直指香港照辦煮碗只會適得其反。節目同時訪問了團結香港基金藝術及文化研究主任團結香港基金藝術及文化研究主任蘇曉明及本地樂團藝術總監及指揮林屴汧暢談藝術科技及音樂業在本港的前景。現將部分內容節錄成文字與讀者分享。
湯:湯文亮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何:何民傑 (107動力召集人、主持)
蘇:蘇曉明 (團結香港基金藝術及文化研究主任團結香港基金藝術及文化研究主任、特別嘉賓)
林:林屴汧(本地樂團藝術總監及指揮 、特別嘉賓)
何:今日先講講年輕人置業問題。
湯:不少年輕人都希望置業,但目前樓價高企,好多人擔心年輕人上車會變成炮灰。
何:英國去年第四季經濟甚惡劣,首長約翰遜大膽提出九成半按揭,年輕人只要拿出5%的樓價便可以上車,目標是創造多200萬個業主,令當地經濟可以復甦。英國金融業組織還表示會和政府合作,令當地銀行推出相關按揭。湯博士,這招香港能否借鏡呢?
置業須一膽二力三功夫
湯:我相信英國都是強行去做,目標是刺激經濟。英國和香港最大的分別,是英國有足夠土地,有足夠樓宇供應量,相反香港供應量不足,香港用上這招,當然是多了年輕人上車,但樓價一定上升,除非政府有能力大幅增加供應量。政府並不是沒有幫年輕人置業,香港按揭證券公司其實做得不錯,不少人受惠能做到按揭。特首早前提出,一千萬樓價以下可借八成,坊間稱之為林鄭plan,未來我估計樓價都會上升,用林鄭plan上樓的人士預計可以賺錢。現在買樓的人士要具備幾個條件,一膽二力三功夫。一膽當然是指擔量,二力是指供款能力,三功夫是要做足準備功夫。第一次上車可考慮花多些功夫研究購買二手樓,購買新樓的上車盤,可能浪費了投資機會。
何:之後想談談美國傳統基金會最新發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首次被剔出評級。香港曾經連續25年排名第一,至去年才被新加坡超前排名第二,傳統基金會今次將香港踢出校,將香港及澳門歸入中國計算排名,國際上有不少討論。
湯:傳統基金會今次好明顯大錯特錯,錯不是剔出香港獨立排名,而是錯在太快太急,應等多兩三年,香港排名自然降至四、五十位,先和中國融合一同排落107位,那便不會太難看。現在給人一個誤會,傳統基金會明顯有點驚,美國歸納香港人為難民身份,英國推BNO出政策,如果這情況香港排名仍維持一至二之間,確是說不通。如果香港融入中國,中國的排名應該會上升。有人問我排名應該有機多,我不敢亂估,但排名一定高過台灣,台灣現時排名升到第位,我覺得中國應排名第六,台灣排名第七,因為在資金在台灣可以流入,但不可輕易以出。
中國排名應高於台灣
何:這個消息也令我感到傷心,香港自由經濟狀況近年確沒有太大轉變,傳統基金會剔除香港是說不通,自由經濟理念是政府開支要少,政府規模要少,法例對商界營運規管要少,香港在這方面,一定較其他西方國家為好。
湯:今次傳統基金會並不是破壞香港的信譽,而是破壞他們自己的信譽。
何:中美角力之下,繼續矮化、邊緣化香港的事件相信會陸續有來。
湯:應該會陸續有來,香港像金庸小說的襄陽城,雖然亂但仍很有價值。
何:跟着我們邀請團結香港基金藝術及文化研究主任蘇曉明加入討論。可否介紹甚麼是藝術科技?
蘇:藝術是一項表達自己的狀態,科技亦是一個表達方式,所以藝術科技結合,是透過科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可透過科技本身的多樣性,可以帶動更多與觀眾互動,同以往傳統表達藝術的方法,有更大的可能性。
何:傳統掃描主要工具是紙和筆,藝術科技是否日後不再用紙筆,用其他科技代替?
機械人畫水墨畫有價有市
蘇:現時已有AI機械人能夠畫水墨畫,他們作品並可以賣到不錯的價錢。背後當然有不少科研人員及工程師。香港在這方面有不少人材。
湯:藝術好抽象,科技好實實在在,這兩樣種東西結合,確是有點難度。
蘇:完全正確,藝術家有藝術家的圈子,科學家有科學家的圈子,大家互不相干,這都是世界普遍的現象,發展得不錯的文化經濟體,例如台灣、南韓、英國等,當地政府撥出不少資源,協助將藝術家和科學家融合在一起。當地政府甚至有藍圖推廣藝術科技,在基礎建設方面,亦撥出了不少地方作為文化表演場地。故此,我們早前就藝術科技做一份研究報告,並提交了特區政府考慮,好高興藝術科技在去年特首的施政報告提及。
何:普通市民如何接觸藝術科技?
蘇:其實藝術科技在你周邊,在法國羅浮宮有夢羅麗莎畫像,早前便有個展覽,利用VR技術,讓觀眾以另一角度體驗這畫作。觀眾戴上VR 眼鏡之後,可以進入達文西繪畫夢羅麗莎的房間,夢羅麗莎還可以說話,這可以開拓全新的觀眾群。
湯:可能要改名為科技藝術,透過科技了解藝術。
蘇:現在好流行用大數據應用在博物館內,以了解參與觀眾的行為模式,讓館方知道某類型的展覽,特別受某類年齡層人士歡迎,幫助博物館制定日後的發展策略。
湯:其實利用科技可以在家中亦可以欣賞藝術品或藝術表現?
蘇:事實過去因為疫情關係,過去一年不少表演藝術、博物館展覽都移師到網上。經濟層面方面,藝術科技在香港有非常大的潛力,可以發展成一個新興市場。
何:年輕人喜歡科技,除了做手遊設計師之外,其實投身藝術科技亦甚有前途。
蘇:沒有錯,尤其我們較年輕的一代,對寫程式已非常熟練。我不擔心這行業的未來發展。
何:當年的清明上河圖數碼化展覽,吸引了很多市民入場觀賞,但之後好像無以為繼。
蘇:清明上河圖是一個好好的起步點,因為傳統歷史故事,在書本學習確頗為沉悶,若能夠透過藝術科技,嶄新的互動模式,可以向不同人士介紹中國歷史。
何:估計未來商界都會積極投資?
蘇:相信是未來一個趨勢,因為藝術科技會令到藝術、商業、影視行業等的隔膜消除。
何:跟着我們邀請本地樂團藝術總監及指揮林屴汧參與討論,可否我們的聽眾分享一下如何路上音樂之路?
林:我在中大讀理科,跟着在港大修讀比較文學,之後到維也納進修音樂。我本身練習小提琴。最後轉做指揮家。
何:本港年輕人如何加入這個行業?
林:這很講際遇,但要有基礎的訓練,例如在香港演藝學院、多間大學的音樂系、藝術系完成課程之後,很多時要依靠人脈,一路做下去創出自己的名聲。
何:要在這行業發展,是否要做到香港第一?
林:視乎那個崗位,若做到香港第一,多數會在台上獨奏。如果享受和一班人一同演出,合奏、管弦樂團是另一個方向。
湯:林先是指揮家,同時是小提琴家,這兩個角色如何比較?
林:年輕時做小提琴家,目前主力做指揮。指揮要對所有樂器有一定理解,即使不懂得彈奏,亦要懂得和樂手溝通想要的要求。
指揮家薪酬海鮮價?
何:收人方面如何,
林:都是海鮮價,好似周星馳成名前,和成名後片酬都有分別。
湯:平日我觀賞演奏會,最欣賞是指揮家,因為一個人能夠指揮七、八十人,是十分辛苦的事。
林:過去一年是這行業是困難時期,因為表演場所不停開開闗闗,舉辦演唱會至少要三個月籌備,令我們失去預算。
整理:何民傑/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