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王涵:交椅洲填海等於倒錢落海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根據「明日大嶼」計劃,提出了交椅洲人工島項目。根據港府的設想,計劃為分階段填海興建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其中1,000公頃的交椅洲人工島將由三個島嶼構成,島上會建19至21萬個住宅單位,其中公營房屋和私營房屋的比例是7:3,最多可容納55萬人,提供約27萬個職位。具體時間規劃方面,將於今年開展環評法定程序,2025年中前確認詳細設計,下半年申請撥款,年底前開啟填海工程,按正常速度走的話,首批住宅最快可在2033年入伙。 據政府估計,建造成本方面,總工程造價推算約為 5,800 億元,私人住宅和商業用地賣地收入估計約為 7,500 億元。且不論經濟效益,先講項目可行性。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質疑,如果填海而得的土地,將來會被水淹沒,既不會解決香港土地資源緊張問題,反而會製造本來就不存在的危險。他提到,日本關西機場由啟用至今曾發生多次嚴重水浸,即使興建新的防水牆依然於事無補,無法擺脫被海水淹沒的威脅。他更坦言填海而建造的人工島,是無法預估將來海水上升後的後期維護工程有多大,港人更可能為此而將金錢投入「無底洞」,那真的是「倒錢落海」。   而除了項目可行性問題外,筆者認為,港府更應該考慮經濟效益的問題。根據最近發表的財政預算,2022/23年度預計赤字為1,398億元,而2023/24年度之預計赤字為544億元,庫房需面對巨大財政壓力,卻又困於經濟發展速度等多種因素,連開源節流都很困難,政府實在應重新檢討各項工程規模是否需要縮減。   香港僅剩七千億的財政庫存,在開源困難、節流無道前提下,港府必須一分錢掰成兩分花,讓每一港元用在刀刃上。而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總工程造價要耗資約5,800億元,成本實在太大。對於賣地收入,政府估計為7,500億元也是過於樂觀。   首先,政府並沒有詳細列明交椅洲人工島之私人住宅和商業用地之賣地收入約為7,500億元的計算方法。若以香港近期賣地數據作參考,平均每呎樓面地價為4,000元計算,私人住宅的賣地收入約為1,200億元;另外人工島400 萬平方米的商業總樓面面積以每呎樓面地價3,000元計算,商業部分的賣地收入為1,200億元,私人住宅和商業用地之賣地收入加起來亦只有2,400億元,與政府估計之7,500億元相距甚遠。如賣地收入真如筆者估計只有2,400億元,連人工島造價成本5,800億元也應付不了,項目入不敷支,造成巨大財政壓力,完全是「蝕本生意」。   其實如果要解決或緩解香港房屋問題,不只有填海造地,也有更具經濟效益的方式。譬如將位於青衣的香港聯合船塢,連同其北面的政府土地,一併改變用途,以發展公私營住宅、遊艇俱樂部和社區設施,預計共可以提供15,075個住宅單位。善用閒置土地,比其他填海收地等具爭議的方法簡單,亦減少社會爭拗矛盾。相比交椅洲填海,此計劃明顯省時省錢,更具經濟效益。而與船塢相連的政府土地本身已閒置多年,市場估計也可藉是次計劃,使這塊地皮翻生,可見其推動達正面效應和多贏局面。   撰文:王涵 堅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 延伸閱讀:王涵:緩解香港房屋問題的經濟方法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廖錦興:火星上的虎度門

博客

廖錦興:火星上的虎度門

作為第51屆香港藝術節其中一項節目,香港中樂團的「火星上的虎度門」(The Stage Door On Mars) 無論在設計概念、曲目編排、影像及藝術設計、技術及燈光、服裝設計等都創意十足,每每樂曲演出完畢後,中環大會堂音樂廳便傳來雷動掌聲。 究竟「火星」與「虎度門」有何關係?音樂會藝術總監及指揮閻惠昌教授說道:「這次音樂會既有非常傳統的音樂,亦有幻想、富有未來感的音樂,引領觀眾走進一段穿梭古今、橫越中西的音樂之旅,亦期望能帶給觀眾一個驚喜,就如當初廣東音樂帶給我的驚喜一樣。」其實香港作曲家伍敬彬先生與香港中樂團已合作多年,而在2019年曾為樂團創作《下一站月球》,它糅合了中西音樂文化對月球的嚮往及祝福。今次再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帶觀眾「回到過去」,細品香港昔日耳熟能詳的粤曲,並「穿梭未來」到火星中國太空站。因此大會堂音樂廳在音樂及演唱同時亦呈現舞台科技效果,令觀眾置身於過去不同年代,甚至是未來之中。 革新經典粤戲金曲 而擔任音樂會作曲編曲和概念設計的伍敬彬先生在場刊中表示:「這是一個新的音樂會概念 能跳出音樂廳演奏的框架,挑戰古典音樂廳的傳統表演形式。」誠然,改變並不容易。尤其在廣東大戲中流傳了多年的傳統曲目,無論是演奏的樂器和曲調,都已耳熟能詳、深入人心。要在這些經典粤戲金曲中作出改變,就要用新穎的手法去重新演奏和演繹,因此團隊的「勇氣、造詣、協作」缺一不可。「火星上的虎度門」中由兩位年青粤劇新秀演唱多首經典粤曲,包括《帝女花之月上香夭》、《鳳閣恩仇未了情》、《游龍戲鳳與卡門》等。演繹小生的文華女士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語言及文學系,後修畢香港演藝學院演藝文憑(粤劇)課程。演繹花旦的梁非同女士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碩士,後修畢香港演藝學院「中國戲曲高級文憑(粤劇表演)課程」。兩位青年才俊都曾受訓於香港八和粤劇學院,雖說是新秀,但她們的演繹和功架並不比資深粤劇紅伶遜色。 筆者對音樂會中的《游龍戲鳳與卡門》(The Dragon Teases the Phoenix [...]

本港時事

香港大使會成立 冀鋪橋搭路引外商 打造香港國際品牌

為配合疫後進一步宣傳香港,由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及曾氏集團董事長曾沛霖共同創立的香港大使會,通過與全球投資者及商界翹楚合作,透過舉辦一連串具影響力的國際盛事,成為私營及公營界別之間的橋樑,共同打造香港國際品牌,並面向中東等環球戰略地區,藉此為香港的商業網絡建立更強大的經濟及投資夥伴關係。 (左起:) 香港大使會創辦人曾沛霖、林健鋒以及執行董事郭嘉明   香港大使會聯合創辦人曾沛霖表示,香港近年面對不少挑戰,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的封關,導致商務及旅遊受阻。隨着邊境重新開放,是時候為香港增添動力,向現有及潛在的海外合作夥伴講述香港的優勢,從而推動經濟增長並開拓收入來源。 打造香港國際品牌 他與另一聯合創辦人、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共同創立的香港大使會,旨在通過與全球投資者及商界翹楚合作,透過舉辦一連串具影響力的國際盛事,成為私營及公營界別之間的橋樑,共同打造香港國際品牌,同時致力面向中東等環球戰略地區,為香港的商業網絡建立更強大的經濟及投資夥伴關係。林指大使會將不遺餘力,營造更友善的營商環境、共同價值觀和都市形象。 曾沛霖指出,近年部分海外人士對香港及中國的印象轉差,除經濟外,亦有其他政治等因素。大使會希望可以把「香港回來了」(Hong Kong is back)的訊息傳遞出去,邀請海外人士親臨香港感受,或到海外市場宣揚有關訊息。對於目前香港吸引海外投資者如家族辦公室的優惠措施是否足夠,他直言政府提出促進家族辦公室投資者的措施是好開始,但絕對不足夠;強調現時首要工作是令海外人士對香港改觀,繼而再吸引他們來港發展。 香港大使會已獲得由國際知名科學企業家Chris Evans、Juvenescence董事長兼聯合創辦人Jim Mellon、快狗打車控股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林凱源、李偉民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偉民,以及阿聯酋商人和聯繫人Tom Hudson所組成諮詢顧問團隊的全力支持,透過他們在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協助大使會建立具價值的網絡,進一步拓展該會的覆蓋和影響力。 [...]

近半内地消費者有興趣赴港購買人壽保險

本港時事

近半內地消費者有興趣赴港購買人壽保險

隨著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內地消費者對赴港旅游及購買人壽保險的興趣高漲。奧緯諮詢 (Oliver Wyman) 的最新調查顯示,72%的內地受訪者計劃在未來24個月內赴港旅遊,47%的消費者有興趣在旅行期間購買香港的人壽保險產品;後者比例在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受訪者中高達65%。     伴隨新冠疫情而來的出入境限制令香港保險業面臨巨大壓力。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數據,2022年年化首年标准保費較疫情前水平下跌近60%。 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李婉嘉表示:「作爲區域內重要的保險業樞紐,香港的監管機制健全,產品選擇豐富,因此我們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復蘇充滿信心。就内地消費者而言,大多數復蘇的需求並非來自首次購買人群,而是已持有保單的消費者尋求增加保障,所以他們更注重產品本身的價值,例如優化的保險覆蓋範圍、更好的長期財務回報等。」 是次調查於今年二月進行,旨在深入了解未來24個月內有興趣赴港購買保險產品的內地消費者(以下統稱為「潛在內地客戶」),以及他們的風險意識、保障範圍、消費習慣和離岸財務需求在疫情後發生的變化。 對人身、健康風險的保障意識不斷提高 約60%的潛在內地客戶表示,疫情過後,他們對人身、健康保障的關注度有所上升。大多數人還表示,得益於覆蓋更廣的醫療資源(如海外就醫渠道)、更成熟的監管環境和良好的行業聲譽,與三年前相比,他們現在更傾向於在香港購買人壽保險。 調查發現,潛在內地客戶最擔心的兩大風險是重大疾病和死亡風險以及醫療費用和資源的不足;越年輕的潛在內地客戶對這兩項風險越關注。因此,約80%的潛在內地客戶對香港的危疾保險或醫療保險感興趣。在考慮該類產品時,他們最注重的因素是受保障疾病的範圍和適用地區;這兩項因素也在疫情後變得更爲重要。儘管產品定價的排序稍後,但也有不少受訪者表示如今更看重「物有所值」。 對長期增長和穩定回報的偏好增加 疫情過後,潛在內地客戶對離岸投資配置的興趣有所增加,同時更偏好具有長期增長潛力和低波動回報的產品。在衆多選項中,儲蓄型保險是唯一一個受訪者明顯傾向於在香港而不是內地配置的險種:61%的潛在內地客戶表示有興趣增持香港的儲蓄型產品。而在選擇該類產品時,預期收益、保本收益和資金提取靈活度等因素對內地消費者來説尤爲重要;相較之下,外匯配置和財富傳承等需求並不突出。 「作爲累積和增長財富的重要途徑,消費者對儲蓄型產品的需求預計將持續增長。香港的儲蓄型保險可提供更高的預期回報,且在較完善的金融體系保障下,消費者可建立更多元、更廣泛的投資組合,」李婉嘉補充道。 [...]

吳老闆週記

【吳老闆週記】美歐金融危機手尾長 中港股票瓣瓣皆向好(3月23日)

吳老闆週記(3月23日) .中俄經濟關係緊密,除了中國品牌,人民幣也成了大贏家。 .今次美歐金融危機,縱使暫時已經緩和,但手尾卻十分長。 .港股前景向好,中資股升,晶片股亦升,本地地產股都升。   最近一週重點新聞可算是上週的延續。政治方面,國家主席習近平本週一至三(20日至22日)前往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先後進行了非正式及正式會談,最後簽署《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內容涵蓋之廣,前所未見,除了定性兩國關係、重申兩國在國際秩序上的立場、加強雙方在各經濟領域以至地區平台的合作,還提到烏克蘭、東北亞,以至中東的地緣政治問題。 其實,中國已多次重申自己在俄烏衝突中的立場,就是反對北約東擴,主張勸和促談,不會軍援俄羅斯,只會在經濟上幫手。而事實上,中國已幫了很多手,兩國經濟關係愈見緊密。 且看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2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為1,902.71億美元,創出歷史新高,幾乎達到雙方定下2024年要達2,000億美元的目標,按年增長29.3%;當中,中國從俄進口貨物1,141.49億美元,按年增長43.4%,對俄出口貨物761.22億美元,按年增長12.8%。 中國品牌進佔俄國 中國主要從俄進口能源,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最新公布,今年頭兩個月,中國從俄進口的石油總量為1,568萬噸,按年增長23.8%,同期從沙特阿拉伯進口1,392萬噸,按年減少5.0%,俄羅斯已超越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石油供應國。 對俄出口方面,則包括機械、電子產品、卑金屬(base metal,包括銅、鐵、鋁)、車、船和飛機等。俄羅斯衞星通訊社報道,中國汽車品牌在俄國的市場佔有率,去年短短一年之間,由9%增加至37%,頭三位分別是奇瑞、哈弗及吉利。手機方面就更厲害,中國品牌的市佔率更由40%暴增至95%,淨計小米,已佔半璧江山。 結果,除了中國品牌擴大版圖,人民幣也成了大贏家。截至去年年底,人民幣在俄羅斯進口結算中的佔比,便從1月的4%,上升至23%;在出口結算中的佔比,也從0.5%增加至16%。根據莫斯科交易所的數字,人民幣在當地外匯市場的佔比,更從去年1月的不到1%,飆升至去年11月的48%。 俄羅斯雖然有中國在經濟上的「支持」,但在軍備上,面對烏克蘭有美國及北約做靠山,實在難以再將戰事拖延下去,如今有中國作為「中間人」,俄烏局勢可能真的如本欄此前所言般,將會出現重大變化。 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