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G20一場空 中國可乘虛而上


G20一場空 中國可乘虛而上

德國漢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日前曲終人散,基於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其他十九國於氣候變化和貿易的分歧,各國只就反恐立場有所共識。所謂聯合公告,頂多是勉強達成,所謂地球上最高層次峰會,最終只是「得個吉」。年輕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峰會後指「威權政權」日益令人憂慮,「現在連西方世界都出現了幾年前沒有的真正分歧和不確定」,又說必須有多邊合作,否則「大家都會倒退到狹隘的民族主義」。馬指的「威權政權」國家,自然是包括了「伊斯蘭國」或甚至頻頻進行核試的北韓。以馬克龍中間派立場而言,他劍指的自然是美歐多國之「保護主義」日益高漲。

聯合國上個月下旬發表《二○一六年全球難民報告》,指出去年全球難民總數高達六千五百六十萬人,創歷史新高,這個數字相當於整個英國的人口,等於全球每一百一十三個人中就有一人流離失所,或成為難民,與一九九七年相比,全球難民人數幾乎攀升一倍。根據這份報告,敘利亞是最嚴重的國家,難民人數為五百五十萬,國內流離失所人數為六百五十萬,兩者加起來共一千二百萬,佔該國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二。其次是哥倫比亞,去年便有七百七十萬難民,比香港人口還要多出四十萬。

現時,全球八成四難民,由開發中國家收容,所以聯合國不時呼籲富裕國家,必須敞開胸懷發揮人道精神。一五年起,歐盟大多數成員國領導人同意收容一定比例的難民,根據當年達成的難民收容協議,歐盟各國需要按比例收容安置十六萬難民,但截至目前僅有二萬左右的難民獲得安置。捷克、波蘭、匈牙利和西班牙等多國對此協議頗有微詞,捷克在開始階段接受十二名難民後就一直拒絕再接受難民。歐盟早前就向捷克、波蘭、匈牙利提起法律訴訟,但三國同樣以安全及捍衛自身利益為由,拒絕履行協議。換言之,西方國家經常引以為傲的「人道精神」,正被難民潮及恐怖主義淹沒。G20領導人在會議期間,未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問題問責於中國,怕開罪經濟強國中國只是表面,更真正之根源乃在於自顧不暇。

事實,自金融海嘯以來,「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開始在不少國家形成,此主義是指一種意識形態來對於本國產品的消費、本國勞工的就業、以及本國資本的形成來進行保護,多數以提高關稅、或是限制國際勞工的移動來達到目標。特朗普競選時或當選後,政綱或施政正正朝這個方向,使人更憂心者,敘利亞及伊斯蘭國問題變本加厲,遂出現馬克龍所言的狹隘或甚至極端的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或狹隘民族主義之生成,往往基於一個國家陷入了危機以後慢慢形成。遠者,一九二九年發生在美國的經濟大肅條,一年之後,美國國會通過了「斯慕特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一次調升了九百多項的美國進口關稅,以保護美國產品,就是前者最佳例子。香港人最愛的旅遊國家,則是狹隘民族主義的範例。

兩個主義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復甦、壯大到底有無幫助?美國當年通過的的政策,並未幫助美國脫離一九二九年的金融危機,倒是擴大為整個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肅條。也因此,經濟學家對於經濟民族主義的實施,均抱負面的看法,狹隘的民族主義更是屢遭批評。事實,經濟民族主義是一種對於全球化經貿體系的反動、並且摧毀了國際貿易理論當中的比較利益法則。然而,民眾都眼短期利益,民主國家政壇中又乏高瞻遠矚者,最終劃地為牢,自討苦吃。歷史會否重覆,雖不是必然,但G20峰會的結果及馬克龍談到的「威權政權」,實是揶揄特朗普,及美國無資格擔任世界領袖,而中國只要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取代美國,成為世界舵手,指日可待也。

特朗普無意承擔國際事務,習近平乘勝追擊,取代美國領導地位。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