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 心理距離降低港人到大灣區發展意願


嶺南大學(嶺大)的研究小組對本港18至35歲的年輕人進行了一項調查,以評估他們對到內地大灣區城市未來發展的態度、顧慮、到訪大灣區城市的經歷,與及到內地大灣區城市發展的傾向。

研究團隊委託國際調查公司Dynata在2019年3月25日至2019年4月1日期間,從年齡介乎18至35歲之間的本港青年樣本中收集資料。Dynata隨機選擇並邀請了來自香港十八個地區的年輕人。

最終樣本包括1,028名受訪者,其中52.1%是男性。研究小組根據受訪者自己報告的月收入將他們分為三個收入組別:月收入介於0到19,999港元之間的受訪者被歸為低收入者;20,000港元至29,999港元之間的受訪者被歸為中等收入者;月收入等於或高於30,000港元的受訪者被歸為高收入者。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年輕人的相對佔比分別為41.9%、30.9%和27.1%。

心理距離是一個多成分概念,包含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和社會距離。心理距離不可避免地降低正面認知,從而降低移居內地大灣區城市的傾向。心理上對大灣區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造就時間距離感;兩地邊檢鑄建空間距離感;兩地不同的制度安排和生活方式構建社會距離感。

對大灣區未來發展前景的積極態度,可以弱化時間距離感;實地造訪內地大灣區城市,可以去除空間距離感;釋除對內地社會和管制的疑慮,可以縮短社會距離感。

研究結果表明,對灣區未來的積極態度,可以直接增強移居內地灣區城市的傾向,亦可以間接透過降低顧慮和增強訪問來增加移居意願。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發現在高收入組別中,積極的態度對實地訪問意願的影響較小,而實地訪問對移民傾向的影響較大。

政策制定者可以從改變心理距離的角度,提升本港成年人移居內地灣區城市的意願,尤其是透過增強對內地灣區城市未來發展的信心,來縮短時間距離感。

和解除各項疑慮和實地訪問相比,改善對灣區未來的態度尤為重要,因為積極的態度足以弱化各項對內地社會和管制的擔憂,增強到內地旅行的意願,從而使移居傾向逐漸加強。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