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廖錦興:科研與實踐


科技產品的成功需要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由源頭的科研成果至成功市場化,必定經歷不少困難,而關鍵之一是從科研概念到產品應用的環節,從實驗室到工廠車間是一條艱辛且漫長的路途。香港推行「官產學研」令很多創新和智能產品能夠成功揚威海外,亦是香港高等院校和企業的一個優質品牌,而在這成功的過程,非政府組織或機構的服務和功能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其中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發揮了重要作用,應科院成立於2000年,主要功能是透過應用科技研究協助發展以科技為基礎的產業,並在2012年與南京的東南大學合作,成立香港第一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據其網頁顯示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已註冊了多項知識產權,於內地、美國及其他國家提出了1024項以上專利申請,其中超過800項獲批及750項技術轉移至相關業界,應科院亦擁有500位研發工程師,完成近500但研究項目。目前主要科技研發領域的五個技術部門包括人工智能及大數據、通訊技術、網絡安全,密碼及可信技術、集成電路及系統、物聯網感測技術,而五項重點範疇是智慧城市(Smart City)、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ies)、智能製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健康技術(Health Technologies)和專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

新上任的董事局主席亦是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行政)的李惠光工程師(Ir Sunny Lee)表示:「香港正積極投資於創科基礎建設和人才發展,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中心。在創新技術方面,不單影響消費趨勢,同時亦為商業模式帶來衝擊,應科院的名字將成為「進步」的代名詞」。由於在城大完成碩士和博士課程,因此我經常回到校園並協助推動校友回饋學校及社會,也有很多機會與Sunny接觸及了解香港院校在教學、管理和創科方面的進展,城大的教學模式著重探索和創新,不少課程中包括「重探索求創新課程(Discovery-Enriched Curriculum)」,而城大與工業界的聯繫和協作亦十分緊密,相信Sunny亦在應科院的新崗位上加入商產學研的合作元素,令這種合作成為「躍進」的代名詞。誠然,香港工業界已從昔日倚重內地改革開放政策的低生產成本來料加工轉變為著重創新科技、建立品牌和設計為主要經營模式,加上香港擁有豐富的知識產權經驗,而若能增加商校合作及與應科院的協作,將科研成果轉移及商業化,必定是工商界的禆益。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