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雙循環經濟 中國經濟發展新格局


環顧2019 年起,由中美貿易戰引發的增加關稅、知識產權糾紛,到打壓華為、斷供晶片、封殺TikTok 等中國企業,中美之間的對立情緒從商業貿易延伸到科技領域,甚至涉及香港、南海問題等政治敏感地帶,逐步形成中美新冷戰對峙局面。中國面對內外形勢挑戰,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正式提出「內循環」國策方針,即「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但同時強調「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為中國經濟找出新的方略,並為本月底召開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十四五」規劃)確立政策和改革框架,制定壯大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藍圖。

其實「內循環」在內地不是新的概念。在國家改革開放之初,曾滿懷熱情地投入「國際經濟大循環」,大力發展「兩頭(原料和市場)在外」的對外加工業,主要是因缺乏工業基礎和技術,人民貧窮,內需市場小,需要以加工業賺取外匯。隨着經濟發展,特別是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 WTO )後,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對外貿易總額/國內生產總值)不斷升高,最高時達到65.17%,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有所回落,但仍在50%左右。近年,隨着國內民眾消費力提升,內需市場日趨暢旺;同時,國際間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已逐年遞減,2019年外貿依存度已回到1998年時的31.8%,因此,內需消費也成為中國經濟的關注焦點。

在近年中美在經貿、科技上不斷出現爭拗,在貿易戰、科技戰及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打擊下,中國經濟備受衝擊。早在4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內地官方首次使用兩個「前所未有」形容中國面臨的宏觀環境—「疫情衝擊前所未有」和「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今年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後官方多次強調這是國家未來經濟戰略。雙循環概念是以國內「內循環」為經濟主體,以內部需求作為中國經濟主要支撐,對外的「國際循環」變為輔助性質,有別於內地改革開放後,靠國外的投資、技術,在國內生產貨品到外地的對外經濟模式,內循環的運作模式是從原料、技術、生產以至銷售都在國內。

5月14 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 要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此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參加全國兩會分組討論時,進一步闡釋了「雙循環」特別是國內大循環的主要內容。

7 月30 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發展自身經濟  成中長期政策核心

至8 月24 日,習近平在中南海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邀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等多名經濟學家討論「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編制意見和建議。今年以來,中共高層多次明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國際政治局勢動盪不安的大環境中,「雙循環」不僅成為應對美國挑起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對外策略,也將成為中國發展自身經濟的中長期政策核心。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就重申,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但他強調,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他又指內地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繫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習近平表示,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習近平指出,當前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劃。他特別提到,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提升產業鏈水平,又指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他提到,要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此外,要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加大科研單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陳茂波:港迎更大中產群消費潛力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方向,是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又指這對香港而言,是更大中產群的消費潛力。

陳茂波以「無懼威嚇專注自強」為題發表網誌,提及現時正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認為國家未來經濟發展,要加快建構完整的內需體系,並透過創新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他指出,這對香港來說,是更大中產群的消費潛力,以及對高質量服務和供應鏈管理的更大需要。

在金融方面,陳茂波指出,這意味着更多的科技型及輕資產公司的集資需要,以及對專業服務的需求。他認為,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安排下,香港的制度和其他優勢必定會繼續維持,在協助國家發展的過程中,自身也必定得到長足的發展。

「雙循環」首應用於「十四五」

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月底召開會議,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重大問題。會議並決定,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五中全會)於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

花旗研究報告指出,「十四五」(2021至2025年)期間,中國將實現重大轉型,塑造中國新時代,預計目標是平均每年經濟增長5.5%左右,並令一半人口獲城市戶口地位。「十四五」將是第一個有系統地應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雙循環」理論。直至明年中,新戰略規劃將是市場焦點。報告指,「十四五」對發展條件的評估,在外部和國內方面或比「十三五」的「新常態」更謹慎,因為隨着中美矛盾擴大和深化,外部威脅急劇上升,而內部挑戰迫在眉睫的同時,政策空間縮小。報告預計「十四五」對創新的推動,將至少與「十三五」一樣有力。

內循環經濟將為「十四五」確立政策和改革框架,以承受外部衝擊。報告指出,「十四五」或把「經濟安全」抬高至等同「增長」的地位。花旗識別出當中5個相關趨勢,一是食物、能源和技術安全,二是工業升級,三是消費升級,四是有效投資,五是城市化2.0。

金融方面,報告認為中美金融脫鈎風險將刺激資本市場改革,使人民幣更具可兌換性,中國亦需進一步增強其宏觀經濟管理和金融系統。另外,報告指出,為促進「內循環」,改善人民福祉也很重要。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