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廖錦興: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在一次緣起下,我與幾位學者聊起「宗教信仰對國家甚至民族的發展和影響」,這議題很有趣味但實在有點沉重,也許香港電台的《講東講西》主持才有能力作出深入淺出的分析。當天有一個論述是中國作為一個沒有國教,亦沒有主流宗教信仰的國家,縱使因為改革開放成功崛起,但若遇到外來政經衝擊未必有鞏固和堅定的民心去維持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宗教能夠凝聚人民的力量,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共同的宗教信仰在民族中可產生強烈認同意識,成為民族團結的精神基礎,尤其是國家或民族遭到外來侵略和欺壓時,宗教信仰的力量能超越一般國民的反抗能力。也許從國家有否國教、那一種信仰的國教、或宗教自由中主要的宗教可見其如何影響國家的整體發展。

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都有以尊崇宗教的朝代,縱然不是國教,但都會產生一教獨大的效果,例如清代的藏傳佛教、元朝的薩滿教、東漢和隋唐的道教、魏晉南北朝的佛教等。新中國產生後政府承認五大宗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而截至2014年中國大陸上大多是無宗教信仰或無神論者佔73%,其次是佛教徒佔16%、道教徒只有7.6%,而其他宗教比率不高。在內地,西方主流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信眾正續漸增加,2018年統計有分別3800萬和600萬人。政府對宗教活動的管理沒有法律的規範,但有資源的控制,在宗教活動場所和教職人員都有特定部門作協調。由於中國沒有國教,自然實行宗教與教育分離的原則,在國民教育中不設學生宗教教育課程。

在地球的另一方,從獨立宣言算起立國只244年的美國,建國前是英國殖民地,當時沒有宗教自由,對非基督教徒進行歧視甚至迫害,尤其是天主教徒,直至通過立法禁止設立國教,亦成為首個宗教自由的國家,現時基督新教信徒仍佔整體50%以上,其次是天主教佔大概25%,基督新教強調「因信稱義」(Sola Fide),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而不是靠善行。而這有別於東正教與天主教認為人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善功善行才能得救之教義。在比較多佛教徒的中國,教徒都從善,佛教教理是「苦的止息,趣(趨)向涅槃寂靜」教義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其深宏廣博,言語只能譬喻,難以闡明,但世俗都以導人向善、凡事隨緣去說佛義。泰國是世界上知名的佛教國家之一,雖然憲法中並未規定國教,但全國人口95%以上是佛教徒且傳統尊重泰國皇室,因此在多次社會運動中都沒產生流血政變或推翻國家政權。

「信仰在數百萬計國民的個人與生活上,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不只提供信仰系統,更賦予歸屬感。」英國伊利沙伯二世在2012年登基六十周年發表公開演說時這樣說。這位已在位68年的女皇道出宗教信仰不論在人民心靈上還是民族精神上的重要性。教會作為國家社會的一部分,為全國創造及維持社區發揮關鍵作用,並且為其他宗教信仰群體創造了共融的環境。經濟發展循環不息,高低起伏,改革開放令這兩代中國人民富起來,能走向小康國泰民安固然有中國夢,亦享有社會穩定,然而若面對國際打壓或經濟下滑民不聊生,在內地沒有信仰的10億人民心中,是否仍願意追隨共產黨的帶領?還是將共產黨作為一種另類信仰以統戰民心?因此宗教信仰這方面確是值得中國內地領導人深思的課題。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