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廖錦興: 如果成功有秘訣


「成功的秘訣,在永不改變既定的目的。」啟蒙時代的著名日內瓦哲學家盧梭留給瑞士人的金句。多年來人們都在問為何作為一個資源匱乏,國土和人口均小的瑞士,既在創新、教育、環保等領域上站在世界前列,亦能在世界創新國家排行榜上的競爭力、創新聯盟等牢牢佔在首位,相信短短幾百字不能逐一解答,但去年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的瑞士考察團卻給了我一些啟發。

我們以創新、教育、科技為考察目標去認識和學習瑞士的強項,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成為是次考察主軸。EPFL是一所世界頂尖的理工院校,最早成立於1853年,後在於1969年從洛桑大學獨立。EPFL國際事務主管Dr Olivier Kuttel說由於要與世界接軌,校院教學語言是雙語(法語和英語),在1.1萬學生中有2200位是博士生,最令香港人汗顏的是學費收入只佔整體支出0.9%,2017年總支出9.43億法郎(大概74億港元)中,瑞士政府支助近6.32億法郎(佔67%),而學費收入就只8.8百萬法郎。EPFL亦以國際化為榮,全校有達54.7%是國外學生,在2018年路透社全球最具創新100家大學中,EPFL佔第12位,而2018年的QS Global World Ranking排第14位。

EPFL在瑞士培養創新、科研人才領域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出版了一本以”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為題的刊物, 讓我了解到這民族成功的要素,刊物內容以聯合國2030目標為藍本, 詳細有序地列出教學計劃,包括「脫貧、零饑荒、人類健康、優質教育、性別平等、公共衛生及潔淨水、可負擔自清潔能源、工作與經濟發展、工業和創新、減低不平等、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及社區、具責任感的消費和生產、環境保護、海洋生物、陸上生物、和平公義和憲法、為達共同目標的全球性協作」。你可能想這是大包圍式的目標嗎? 我倒覺得這是配合人類未來挑戰的烏托邦精神,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去解決殘疾人士的生活、行走甚至工作障礙,既能改善他們的生活又可增加社會勞動力;透過推廣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MOOC) 讓窮困家庭小孩得到合適教育,既能用知識脫貧, 又可減低不公平及有助發展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

在行程中我認識了一位資深瑞士企業家Roderick,他說瑞士人百年來秉承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也許這是盧梭所謂的「永不改變的既定目的」。在產政學研商的協同發展下,瑞士成功建立起獨特的創科生態系統,政府大量投放資源、高科技產業不斷提升水平、大學以科研為目標、商界熱衷推動創科投資項目,這種生態系統很難在別國出現。瑞士在創新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全賴於以國家優勢、人民利益為發展重點的商界,當中大型企業更功不可沒,除大量使用瑞士本土創新技術,提倡環保科技和研發,每年可享大量專利成果,更可讚的是連中小企業也懂得在開發自身創新流程及採用最新的研發知識為國際市場製造高品質的專業產品。香港在創新創意方面不乏人才,但困在750萬人的小島乃龍游淺水,若將市場拓展到國外必有作為,縱使因為新冠疫情和中美新冷戰陰霾令香港產品在美洲受制,但亞洲和歐洲仍然是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