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葉中賢:借助內地經貿政策 進入灣區內銷市場


本港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加速港企應用電子商貿的發展策略,但香港市場規模始終有限,拓展內銷可能是另一出路。從7月份公布的內地中小企業信心指數(SMEI)回升至53.9水平可見,內地在消費和生產鏈方面恢復速度理想,當中製造業更是引領復甦的火車頭,港商可捉緊此消費動力,及早拓展內地市場。

內銷可減匯率波動風險

現時各國貿易關係不穩,匯率處於反覆狀態,對經營甚為不利。但不少在內地經營的港商察覺到海外公司結算的轉變趨勢,隨人民幣走向國際化,不少國家或地區陸續接受以人民幣結算。若產品可轉為直接內銷,而海外採購以人民幣結算,尤其在中美貿易關係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可大大減低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借助內地出口產品轉內銷政策

為應對疫情及中、美貿易持續緊張的經貿關係,國務院於6月推出了《關於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多方位協助外企進入內地市場,措施方向包括簡化出口轉內銷產品認証程序,引導外貿企業準確掌握國內消費升級需求,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對出口產品轉內銷提供財務支持,加大流動性資金貸款等周轉類信貸支持。

及後,國務院於7月以建構「雙循環」為穩定國內經濟發展的主調,加快填充生產鏈及消費品上的缺口,港商要及時識別商機。若等到國內企業就內循環作出回應後,資本實力相對落後的港商,尤其中小企,佔據內地市場的空間將會收窄。相信不少港商早已明白產品是否能順利進入內地市場銷售,國家政策至為關鍵,而這類國策多應國際局勢時有變化,所以港商宜加快借助「BUD 專項基金」來配合現時「國內大循環」的經貿政策,為業務建立穩定增長點。

以大灣區作起步

港商大多習慣歐美市場較為單一的營銷模式,若進入內地市場,就要面對省市之間不同的消費品味和購買習慣,故在內地進行市場推廣有一定困難。但內地日漸成熟的網上消費模式,使港商可利用大數據作深度市場剖析,建立針對性的銷售策略。港商大可先以大灣區作產品北上的小窗口,由於文化相近,其市民的消費習慣相對較易掌握。此外,大灣區人口約7千萬,當中廣東省的本地生產總值更為10.76萬億元人民幣,成各省之冠。可見大灣區的市場規模無容置疑,加上近年推出港人港稅等優惠政策,為有意進入內銷市場的港商帶來招聘上的便利。 

工總「港品薈」線上年展

此外,香港工業總會一向鼓勵企業以「香港製造」的品牌與「Q嘜」的品質保證走進內地。現時工總更向前多走一步,協助企業在疫情下拓展業務,我們的珠三角工業協會於7月首次舉辦為期一年的「港品薈 · 線上展覽」,這個B2B展覽平台能讓內地消費群體在線上採購香港企業的優質產品及服務,更可作為港商進入內銷市場的試點。企業大可利用優化後的「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積極參與不同的虛擬展覽,拓展市場。

工總日後會繼續協助企業在疫情下「轉守為攻」,並鼓勵企業善用資源,把握政策走勢,拓展業務,為產品及服務打開新市場,戰勝「疫」境!

撰文:葉中賢 博士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