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疫情過後經濟反彈,油價下跌或利好中國



中俄達成能源科技合作意向。

上個月,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開打石油價格戰,使油價創新低,對於石油消費國,這個結果似乎利大於弊。油價便宜,獲利的不僅僅是歐洲消費者,作為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的中國,很可能會加強與沙特的關係。儘管此前不久,國際能源署(IEA)預計中國的石油需求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創,但IEA也預計,世界石油消費之後將出現強勁反彈,2021 年將增加 210 萬桶/日。

撰文 蘇梓

中國於上世紀末由能源出口國轉變為能源進口國(主要進口石油與煤), 2010 年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事實上,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也是世界產油大國。2015年,中國石油產量高峰曾達到每日430萬桶,為全球第五大;隨後到2018年降至每日380萬桶,世界排名第八,僅次於OPEC前兩大成員國沙特與俄羅斯。

汽油消費有望反彈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所主任王利寧早前對媒體表示,石油作為現代社會的血液,其市場波動情況與社會經濟運行密切相關。其中汽油和航煤需求變化總體上反映居民消費意願;柴油需求變化反映工業生產狀況。為控制肺炎疫情,全國各地普遍採取了延遲復工、交通管制等系列措施,對交通運輸帶來了較大影響,壓低了成品油需求。據交通運輸部數據,1月10日至2月18日春運期間,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計發送旅客去年同期下降50.3%。

汽油作為典型的生活和生產資料,主要受消費者出行意願及交通管控影響。王利寧回顧2003年5月,即「沙士」疫情最為嚴重的時期,因民眾出行意願減弱、出行受限等因素影響,汽油需求同比下降2.6%,環比下降10.1%。而當前,因私家車保有量大幅增加,加上居民自我防範風險意識增強,交通管制措施更加嚴格,此次疫情對汽油需求影響也高於「沙士」時期。根據調研數據,今年2月以來,各地加油站銷量普遍下降60%以上。不過,隨著疫情控制取得積極效果,汽油需求開始回暖。總體上,預計3月份開始,汽油消費將隨著疫情好轉不斷回暖,4到5月基本回到正常水平。


大氣污染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

中長期而言,王利寧認為,此次疫情對中國油氣的發展是一個短暫的沖擊,不會改變油氣行業健康發展的局面。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油氣,能源轉型升級也需要油氣。從汽車保有量、人均化工產品消費、煉廠產能規劃等多個指標看,中國石油需求在2030年前仍有增長空間。

對於天然氣而言,其發展空間是非常巨大的。全球一次能源中天然氣的比重約為24.8%,中國僅為8.3%左右。中國的城鎮氣化率和天然氣發電佔比還總體偏低。未來,在能源轉型大背景下,中國天然氣需求有望到2040年翻一番。油氣需求的增加也客觀需要包括上遊勘探開發、中遊管道建設、下遊煉廠、加油加氣站等整個產業鏈的協同高效發展,需要各類企業貢獻力量。

加強國際技術合作

去年6月,中國與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俄羅斯達成初步意向,在「一帶一路」倡議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框架下,促進中俄兩國能源科技和上中下遊全產業鏈合作,進一步推動中俄能源合作,向走寬、走深、走實三大方向推進。俄羅斯是中國重要能源進口國,其石油工業對中國資本也陸續開放上遊和下遊產業;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從過去專注歐洲市場,變為現在兼顧遠東市場。


天然氣作為潔淨能源,未來將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佔重要地位。

目前,為管控能源安全風險,中國已初步構建獨立於西方的能源體系並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隨著中美—俄美結構性矛盾的加深,中俄能源合作內生性驅動前景廣闊。

對外依存難下降

目前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分別為70%和40%以上,儘管如此,中國油氣產量與需求之間的缺口仍然很大。石油方面,2016年以來,中國石油產量連續3年出現下降,2019年始溫和上升,主要原因是以大慶為代表的主力油田開發60年來,國內成本較低、品位較高的石油已被開發殆盡,類似沙特那樣的平均採油成本不到3美元的低成本石油很難再有。以現有油價要求的成本計算,中國一些地區的石油可能永遠也不會有得到開採的機會。

在天然氣方面,一個好消息是中國頁岩氣儲量排名全球第一。但要想大規模增產,中國無法複製「美國道路」。中國已發現的頁岩氣主要集中在地質條件複雜的四川盆地,美國的既有技術未必適用於中國。更重要的是,美國頁岩氣革命是靠大批敢於冒險、靈活創新的中小企業在能夠吸引更多風險投資的高油價時代,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而獲得成功,但這很難在中國的制度和市場條件下重演。
總而言之,國際油價越低,國內高成本的油氣資源開採越會受到抑制。同時,清潔煤和新能源雖可在發電、交通等領域節省一些油氣,但目前中國對能源的巨大市場需求,決定了中國的油氣消費需求還會繼續增長,在這兩個趨勢交互作用下,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難以顯著下降。

產業機構亟需調整

作為全球最大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約佔全球 30%。為減少碳排放,於2017年啟動全國性的排放交易系統,該系統涵蓋約 1,700 個燃煤和天然氣發電企業,年排放超過 30 億噸二氧化碳(佔全國的 39%)。而中國在自定預期貢獻計劃中,提出 2030 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碳排放密集度較 2005年下降 60%到65%,且非化石能源佔初級能源消費比重達 20%。若此排放交易系統推行,預期將有效減少中國的碳污染,並有助於中國在 2030 年前達到碳排放總量峰值的目標。

因此有學者提出,中國需要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並加快減少鋼鐵以及非金屬礦產子行業的產能過剩,還需要更嚴格的綠色建築標準,以提高建築部門的能源效率,同時還需要其他政策和措施來改善公共交通、提高燃料效率並加速從化石燃料向電氣化運輸的轉變。


中國頁岩氣儲量排名全球第一。圖為頁岩地貌。

還有是關於控制環境污染和霧霾問題,特別是北方地區的冬季耗能,是中國面臨的迫切而重大的問題。2013年,國務院印發有關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為國家治理空氣污染提供了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透過協助中央和地方政府用燃氣和電力替代品,取代傳統的燃煤取暖鍋爐。這不僅增加了中國北部地區冬季對天然氣的需求、擴大了冬季對夏季的天然氣需求比,也使中國增加了從中亞國家和俄羅斯進口管道天然氣,以及對液化天然氣的依賴。

此外過去10年來,太陽能和風能在 中國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重急劇增加,但是當前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正在從「蓬勃發展」演變為「有序發展」。國家發改委計劃逐步降低可再生能源補貼和目標,旨在到今年將風電上網電價降至與傳統火力發電廠相同的水平。

衝刺多元低碳目標

去年8月,中國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報告,旨在預測從當前到 2050 年全球能源轉型和中國能源變革的趨勢。其中,針對中國至 2050 年能源展望部分提出的重點摘要包括需求重心正逐步轉向生活消費,以及工業用能佔比持續下降及建築用能佔比不斷提升。

根據該報告,在其設定之基準情境下至 2050 年能源展望還包括:初級能源需求預計 2035至2040 年間進入峰值;初級能源需求局夠將加快優化,呈現非化石、煤炭、油氣三足鼎立態勢;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將於 2025至2030年間達到峰值;工業用能將在 2025 年前後達到峰值;交通及建築用能預期分別在 2035 及 2050 年漸入峰值。

展望未來,中國的能源利用結構將進一步向潔淨、低碳、多元的方向邁進,終端用能結構也仍將繼續維持以電代煤、以氣代煤的趨勢;非化石能源與油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到 2050 年將超過煤炭。石油需求預計 2030 年前後達到峰值,約為7 億噸左右。而運輸用油佔比將有下降趨勢,但仍保持在 50%以上的水平,成為石油需求的主體部份。天然氣需求持續在工業、建築、電力、交通等領域的用能結構優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加快到來,用電量將快速成長,預計2050 年中國電力需求將達 12.2 萬億度。發電結構將更加多元低碳,2050 年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將達 58%左右。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