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疫情影響廢物回收 政府「佛系」 業界難有出路


廢玻璃樽回收在去年社會運動後已一度暫停,今年初才陸續回復。

自新冠疫情開始後,在家工作人士大增,加上政府關閉酒吧及頒下限聚令,不少社區廢物從商業機構轉移至家居,回收業難以有效收集,以致垃圾回收量大降,加重業界經營危機。雖然政府推出抗疫基金來援助,然而分析認為,政府更應制定行業長遠發展計畫,並預備因行業變化或受市場波動影響而提供支援,及打造出路,以及提升市民回收意識,而非如現時般袖手旁觀,回收業界才有望造到「點石成金」。

政府四月三日宣布全港酒吧停業十四日,由於本港回收承辦商逾七成玻璃樽來自持酒牌食肆,令玻璃樽回收率大幅減少。

負責九龍區玻璃回收、香港玻璃再生總經理馮華洪表示,廢玻璃樽回收服務在去年社會運動後已一度暫停,今年初才陸續回復,但受疫情影響,近日平均每日僅回收六、七噸玻璃樽,與去年五月的回收量高峰期平均每日約三十噸比,相差甚遠,每天出動的回收車輛更由十部削減至一兩部。

限酒令拖累

他呻言,近日一日回收的玻璃樽,一小時已能處理,故機器改為「開一日停兩日」。估計酒吧停業令下,或要再減少至「一星期開一次」。由於政府根據玻璃物料重量繳付服務費用,承辦商料入不敷支的日子會持續。馮華洪解釋,每月固定開支、車隊、租金和人工已達約一百萬元,但上月收取的服務費僅約二十萬元,其回收廠的租金也已拖欠半年。

除了玻璃樽回收受影響,其他廢物的回收量亦有下降。以塑膠回收為例,有回收公司指,過往每天可回收到十噸塑膠,現在下降四至六噸,主要因為政府部門及不少企業的員工都在家工作,拾荒者難以分類收集垃圾。業界指,在廢膠回收量減少之餘,近期廢膠價格亦在下降,原因是一、二月時,內地的工廠因疫情爆發沒有開廠,對再生膠的需求大跌。此外,塑膠是生產石油的副產品,由於近期石油價格亦受疫情影響而大跌,原膠價格同樣下跌,並影響到其替代品再生膠的價格下跌兩至三成。

香港的內地廢紙進口批文於明年將會歸零。

廢紙業同受衝擊,過去廢紙主要來源為辦公室,但農曆新年後的在家工作安排,令辦公室用紙量大減。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直言,過往本港廢紙回收量每日逾二千噸,平均每月可達六萬噸,惟如今大跌五成。為求「疫」境求生,有廢紙回收公司推出免費辦公室回收廢紙服務,期望以增加回收量換來一線生機。

派錢渡難關

為協助回收業應對營商困難,回收基金諮詢委員會在三月中已預留約一億元,推出「一次性回收業抗疫資助計畫」,向合資格的回收商提供為期六個月的即時財務支援,資助上限為每月二萬元。至今共收到逾二百宗申請,涉及資助金額約二千四百萬元,首批十八宗申請已獲批核,並發放共一百零八萬元資助。

基金亦額外增加撥備以延長較早前的「一次性租金資助計畫」,以協助街角回收店和回收場,資助期原訂由去年十月至本年三月,現延長六個月至本年九月,每戶全期最高可獲總租金資助三十萬元。自去年十二月接受申請以來,至今已批核八十四宗申請,涉及資助金額約一千二百萬元,並已發放第一期資助款項逾四百五十萬元。

不過,處理塑膠回收的公司認為,資助計畫只是聊勝於無,這些資金絕對無法解決回收業目前面對的困難。根據環保署提供資料,在二○○一年,由香港出口到外地的回收物料總值為二十六億元。環保工業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但事實上現時發展環保工業面臨不少障礙,包括全球競爭、出口難題,這些都需要政府扶持,才有望走出困境。

以廢紙回收為例,長遠本港廢紙回收出路就有很大隱憂,原因是內地的廢紙進口批文預料將由去年的逾二千四百萬噸,減至今年的不到一千萬噸,明年更會歸零。雖然本地在明年或後年將有自家的廢紙回收工場落成,惟承載量為每月兩萬噸,餘下四萬噸廢紙仍需出口,業界正研究於東南亞設紙漿廠的可行性,但設立需時,故港府有必要再嘗試跟內地政府洽商廢紙的進口許可。

政策大落後

另外,全球不少地區已加快展開「限塑」的步伐,如歐盟落實在二二年限制使用十種即棄塑膠製品,英國亦計畫向所有含少於百分之三十可回收塑膠產品徵稅,以鼓勵企業選擇可回收塑膠作為原料。南韓、日本、台灣等地均有垃圾分類、收費、獎賞或罰款的制度。

財政預算案建議下一個財政年度開始,推行全港廢紙回收服務計畫,當中將訂立最低回收紙價。

可是,香港仍停留在禁派膠袋、走膠飲管的階段,並未有後續的進程及相關法例。業界認為本港政府應更有作為,才能夠推高廢物回收量。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伍世良舉例,政府如可實行按樽制度︰「市民購買膠樽產品的時候先多付一些錢,之後將膠樽交給回收站,就可取回那些錢。這樣市民會會支持膠樽回收行動。」

政府除了可為業界尋出路及提高回收量,在土地及資金上的資助政策亦應更為進取。回收業最需要的資源是土地,因為分類、打包的過程均需要空間。政府也曾把地租給回收商,但由於年期不長,令部分公司得不償失,如政府曾經以短期約形式把啟德舊機場的地租給新毅回收公司,當時政府口頭承諾租約的年期會有五至七年,於是該公司投資了一百多萬元去建設,但政府三年後就收回用地,令其虧本。其董事總經理梁沛倫指,遷出後已自資租地處理回收物料,但「公司在啟德用地時每天可回收三十至四十噸垃圾,現在每天卻只能回收十至二十噸。」他認為政府應在每一區撥出土地給回收商,租金則象徵式收費,而且土地要「三通一平」,即通水、通電、通路及平坦的地,這些是基本的援助。

土地及資金

土地以外,回收業還需要資金上幫助。有業界批評政府只將資金放在宣傳環保上,卻忽略回收商的實際需要,與其大灑金錢邀請明星拍宣傳片,不如直接撥錢予回收商,幫助真正的環保推動者。

曾到台灣考察的浸大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所長黃煥忠指,當地政府會以補貼垃圾處理費用的方式,填補回收商虧損,雖然回收商未必「賺大錢」,但至少不會「蝕住做」。這做法可以推動回收市場發展,市場氣氛愈好,回收商便有錢賺,當市場不穩時,回收商亦可靠補貼維生。

其實,財政預算案建議下一個財政年度開始,推行全港廢紙回收服務計畫,當中將訂立最低回收紙價,以穩定廢紙回收量及價格,已是一個好的開始。

回收有幫助社會再創造價值的功能,「化垃圾為神奇」,而垃圾處理和廢物回收的工作本應是各國政府的職責。但過去,香港政府一直美其名自由市場,任由回收業自生自滅,最終讓這個對環境負有重要角色的行業走向絕境。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