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海洋產業潛力高 推動全國保護令


中國的海洋魚類三千多種,漁業資源豐富。

中國海洋資源豐富,從漁穫、礦產等海洋資源得到的年生產總值高達八萬多億人民幣,是內地重要的經濟引擎。不過,過去海洋產業在缺乏規管的發展下,為中國的海洋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災難,並威脅到產業的成長。為保存海洋生態,中國政府近年已加快各種海洋環境保護措施,包括規範業界、劃定生態紅線等,近日更推進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十四五」規畫編制工作,讓相關產業能細水長流。

為加快推進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畫編制工作,國家生態環境部召開編制試點工作會議,當中上海市、廣東省深圳市、遼寧省錦州市和江蘇省連雲港市四個城市,率先成為試點。

會議指出,有關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畫,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第一個五年規畫,亦是今後一個時期指導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性、關鍵性文件。因此要確保編制出的規畫「管用、好用、解決問題」,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並強化責任落實,充分發揮試點地區各級政府的主體作用,各流域海域局的區域綜合協調作用,同時也要聽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

海洋產業是人類在海洋、濱海地帶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以發展出來的經濟,涉及的產業相當包羅萬有,包括海洋漁業、船舶工業、油氣業、鹽業和鹽化工業、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海水利用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遊業、涉海金融服務業、海洋公共服務業等。

資源豐富

中國是海洋大國,擁有長達一萬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線,自然深水岸線四百多公里,深水港址六十多處,廣闊的海域面積和眾多的海島為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豐富資源。

在海洋生物資源方面,就擁有二萬多種,包括浮游生物、底棲生物、魚類、海草、紅樹植物、珊瑚等,其中海洋魚類三千多種。在舟山、北部灣、黃渤海以及南海沿岸一帶擁有四大漁場,這些地區多數位於寒暖流交匯處,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餌料,有發展海洋漁業的得天獨厚優勢。

上海市將為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試點。

海洋能源方面,礦產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金、銅、煤、硫、磷、石灰岩等;化學資源包括海水中可直接提取的溴、鎂、鉀等化學元素;能源資源主要包括海上風電、潮汐發電、溫差發電等。

而近年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穩健,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區為主力。海博會發布的《一九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顯示,一八年海洋生產總值為八萬三千億人民幣,比一一年名義增長了百分之八十三。而在一八年,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百分之九點四。從總體情況看,海洋經濟的引擎作用不斷增強,海洋生產總值從○一年到一八年平均每六年翻一番。

總體而言,濱海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漁業是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增加值佔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百分之四十七點八、十九點四和十四點三。而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等則是潛力可觀的新興板塊,佔比分別為百分之九點六及十二點八。

污染嚴重

海洋產業對中國經濟重要,然而近年卻面對污染和過度發展的環境問題,成為發展的一大挑戰。

根據中國生態環境部資料,一八年中國沿海水域被傾倒了總計二億立方公尺的垃圾,較一七年激增百分之二十七,為十年來最高水平,大部分垃圾被傾倒在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這兩個地區是中國東部沿海的主要工業區。而塑料垃圾為主要污染來源,在去年,每一千平方公尺的地表水中,平均有二十四公斤的漂浮垃圾,當中百分之八十八點七是塑料垃圾。

另外,部分沿海省份開展涉水工程建設、建設諸多大型海上專案、大規模的圍海造田等,都對海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給鄰近海域造成巨大污染。

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對沿海省份居民生活造成影響,也嚴重制約了中國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多片海域初現污染,各大漁場生態環境退化嚴重;受污染的海水中含有大量金屬元素,更嚴重影響了中國海鹽的品質,另外海洋藥用生物資源的發展亦會受到衝擊。

過度發展產業,亦會嚴重危害海洋環境,以海洋漁業為例,中國近海海域海洋捕撈業的非理性擴張,已令實際捕撈量遠大於最佳可捕撈量,令魚類生長追不上捕獵數目。

中國的海濱旅遊發達,是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而且,中國現時捕撈船隊主要為小型漁船,捕撈範圍基本在近海區域,很大程度地破壞了近岸地區的可再生能力。至於水產養殖方面,網絡密度過大,加之養殖海域水質污染嚴重,同樣制約了海洋捕撈業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濱海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等傳統海洋產業發展亦對自然海岸線嚴重破壞;油氣資源勘探開採技術工藝低端,亦會造成效率低、效益不高、污染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極需要解決。

生態紅線

為了應對,近年內地政府已加強推行海洋的保護措施。在減少污染方面,一八年十一月,中國《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畫》出台,提出通過三年綜合治理,大幅降低陸地污染物的入海量,並減少河流劣質水流入海中。同時,構建和完善港口、船舶、養殖活動及提昇垃圾污染防治體系。目標是到二○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可達到百分之七十三左右。

另外,在一八年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發布通知,支持山東威海等十四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著力推動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通知強調,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合理利用海洋資源,嚴管嚴控圍填海活動,除國家重大戰略專案外,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專案審批。還有加強濱海濕地和海島保護,最大程度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環境,構建藍色生態屏障。而在一九年,中國共投放了七十億人民幣在水域清理工作上。

同時,中國政府亦作出了海洋發展的約束,計畫將約百分之三十沿海水域完全禁止開發,作為「生態紅線」計畫的一部分。中國的「生態紅線」源自九八年。當時長江流域遭遇了災難性的洪災,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痛定思痛後從二千年開始試點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目標是保護瀕危物種、防止洪水和沙塵暴,並提供清潔的水和其它生態系統服務。

此外,政府亦計畫拓寬海洋綠色養殖空間,發展現代綠色海洋漁業,並且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向中高端攀升,構建綠色海域經濟鏈,打造沿海綠色產業經濟帶,以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生態和諧地共存。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