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疫市焦點】全球化助疾病傳播,人類健康最大隱憂



人類攻克流行疾病的道路還很漫長。

人類的發展史,伴隨著大大小小各種瘟疫和疾病。只是今天與昔日的最大分別,在於疾病的傳播範圍和社會受影響的程度。新冠肺炎之所以短時間內肆虐多國,和當今全球一體化有密切關係,因而成為全球共同的「敵人」。其實早在2006年,世衛組織便有一篇名為《開發中國家之疾病控制優先項目》的報告,公共衛生政策之四大核心挑戰之一,就是新興傳染病的大流行,並且因全球化經貿活動使各國休戚與共。

撰文 蘇梓

回顧人類史上那些可怕的瘟疫,有幾個不能不提,因為它們不僅僅只是導致人口數量減少,有很多改變了社會的形態甚至歷史的走向。相較於當時人類面對疾病時的束手無策,現代人有發達的醫療和教育水平,資訊傳播亦無遠弗屆;只是每當新一波的疫情來襲,人們仍然受到很多未知因素的挑戰,能做的便是吸取歷史教訓,以便日後有更強大的力量抵抗疾病。

黑死病:消滅三分之二歐洲

說起疾病,不得不提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黑死病。它產生於十四世紀中葉的歐洲,屬於淋巴腺疾病,有醫學理論指出它和鼠疫病理相同。黑死病的死亡率非常高,令當時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絕對稱得上是世紀瘟疫。

從正面角度看,黑死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發展,加快結束了黑暗的中世紀。人口死亡率的急劇上升,導致了社會勞動力供給的急劇減少,這也使得均衡薪資上漲,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成為推動社會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催化劑。到了十四紀末,由於歐洲的持續通貨膨脹,產品短缺,負責生產的工人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薪水大幅上漲。


黑死病是人類史上最為恐怖的瘟疫。圖為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蔓延的情形。

正因為此,黑死病被視作中世紀中期與晚期的分水嶺,成為了中世紀歐洲社會轉型和發展的一個契機,原本非常艱難的社會轉型,因為這場瘟疫而變得簡單。它使處於專制地位的天主教會威信日益下降,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百年來,人類社會有4場體量相稱的瘟疫,分別發生於1918、1957、1968和2009,其中最嚴重的是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大流感,令人聞之色變。它曾經造成全世界5億人感染,5,000萬到1億人死亡,而且多為20到40歲的青壯年。若說這場瘟疫帶來的最大教訓,就是全民意識到流行傳染病是要所有人都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於是自上世紀20年代起,各國政府對流感的認知開始轉變,這種轉變體現在公共衛生政策的變革中。

歐洲瘟疫:令美洲文明消失

在哥倫布未發現美洲這塊「新大陸」之前,這裡的原住民約有500萬,隨後歐洲人的到來將各種疾病帶入美洲,瘟疫此起彼伏,導致原住民徹底滅絕。儘管歐洲殖民者殘害了許多美洲原住民,但這和瘟疫帶來的殺傷力相比不值一提。隨著歐洲人的入侵,麻疹、天花、腮腺炎、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逐漸蔓延到了美洲,而這片封閉的大陸毫無招架之力。因為美洲長期與世隔絕,原住民們之前從沒患過上述疾病,他們的免疫系統對這些疾病的抵抗力非常低,這就是導致當時大批原住民死亡的原因。歷史證明,令南美著名的阿茲特克文明消失的,不是殖民者的武器,而是一場場的瘟疫。

再過去,疫病以其極強的傳播效率、極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社會恐慌。人們開始循各種途徑尋求出路。人們的信仰產生動搖,人際關係和道德價值體系也得以重構。以中世紀歐洲發生的黑死病為例,當人們所採取的應對措施都無法奏效時,他們便把瘟疫產生的原因歸結為人類自身的深重罪孽招致上帝的憤怒,於是得到了上帝的懲罰。

肺炎病毒重創經濟

拋開遠的流行病歷史不談,在近年流行的各種傳染疾病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這場長達9個月的瘟疫,所造成的恐懼可能是30年來之冠。SARS可追溯並可證實的初始病發時間及地點,可能是2002年11月的中國廣東,隨後傳播至該省其他地區,並透過香港延燒至台灣、越南等境外地區,最終造成約30個國家淪陷、8,096名感染、774人死亡。有評論指出,繼海灣戰爭之後,SARS無疑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發展最主要的不確定性因素。

SARS當年給全球經濟造成廣泛的衝擊,尤其對中國最為明顯。2003年第二季,中國內地經濟成長率降到9.1%,比第一季的11.1%顯著降低。雖然危機淡去後,內地的經濟成長迅速反彈,到2003年第三季回升至10%,然而全球經濟因SARS損失的金額高達400億美元。而在SARS疫情最嚴重的香港,當年可謂市道慘淡,百業凋零,當地經濟命脈之一的樓市更是大幅下挫,一時間城中湧現許多「負資產」個案。


經過多次疾病的侵害之後,世界各國下決心整治公共衛生體系。

今年這場新冠肺炎,病毒結構與SARS有很大相似度,然而造成的恐慌和負面影響遠遠大於SARS。迄今為止,新冠肺炎患者遍布全球各國,受感染人數已突破7萬大關,死亡人數也遠遠高於當年SARS。荷蘭國際集團(ING)最新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沉重打擊各個行業,其中尤以旅遊業、物流業、餐飲及零售業為甚。ING預估,亞洲經濟體今年的GDP可能將損失超過千億美元。

例如,病毒的流行導致多國關上大門,盡可能減低遊客的流動,從而令旅遊收入大減,對以旅遊業為支柱產業的國家是嚴重的打擊。在一些歐美國家,如有華人居民發燒,就會影響當地居民的日常消費,伴隨而來的還有對華人乃至亞裔僑民的恐慌或歧視。今年更適逢日本舉行奧運會,但日本是這次肺炎的「重災區」之一,近日已傳出消息,如果到5月疫情仍無法控制,奧運可能要取消。對於舉全國之力舉辦奧運、經濟已不景氣的日本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東京奧運可能因疫情取消,勢令日本經濟雪上加霜。

促使人類改變陋習

多次受到疫病打擊,人們開始痛下決心改變陋習,重視並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發展,這加速了醫學以及其它相關科學的發展。例如中世紀歐洲對於麻風病等傳染病的恐懼與隔離,在客觀上起到了阻止疫病傳播擴散的作用,並促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醫院的形成;15至17世紀,人們在抗擊黑死病時所採取的一些衛生措施,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歐洲城市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正因為如此,國際上將黑死病大流行期間人們對鼠疫等傳染病的防治,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衛生革命」。正是在同這些疫病抗爭的過程中,人們取得了公共衛生學、人體免疫學及其它相關領域的發展與進步,人類在同疫病的抗爭中逐漸完善了自身。很多國家都成立或重組衛生部,建立更先進的疾病監視系統,接受社會化醫護的理念,包括全民衛生保健、免費醫療等,例如英國就在1948年建立了英國國民保健服務體系。

中世紀之後,瘟疫仍時不時地侵襲歐洲,但疫情嚴重程度逐漸消退。歷史學者對這種現象有不同解釋,包括歐洲老鼠生態改變、環境氣候變遷、城市與個人衛生的改良等。不過19 世紀以來的疾病史清楚顯示,衛生措施對傳染病預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公共衛生的成效更有賴社會與政治條件的配合。

社會變遷病毒變異

據統計,1973年到1999年間,約有20種古老的傳染病捲土重來,其中包括多重抗藥性的肺結核品系、霍亂、瘧疾等疾病。同一時期,又有29種以前未曾發現的新疾病出現,其中包括伊波拉、愛滋病毒、丙型肝炎和SARS等。這些疾病大部分尚無有效醫治的藥物。而新出現的疾病,則幾乎都是由動物病毒跨越物種障礙,傳到人類身上。

迄今為止,人類致死原因中傳染病死亡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比重,僅僅位列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後。傳染病學專家認為,傳染病居高不下與城市化密切相關,因為人口密度空前增大;其次與人的旅行密切相關,因為發達的交通,可以令乘客輕易到達全球任何一個角落,同樣,一個新病毒也可以在24小時之內到達世界任一地,這次新冠肺炎的蔓延就是最好的說明;此外也跟抗生素的濫用密切相關。更糟糕的是,病毒能夠快速變異換代,而人類卻來不及研發出相關的疫苗,相信這才是病毒的恐怖之處。

全球一體化進程提高以來,發生在主要工業國家的瘟疫次數越來越少。許多經濟學家試圖從這些歷史疫情中發現經濟受衝擊的規律,但時過境遷,少數幾場瘟疫的經驗根本不能照搬。不同於過去的農業社會,在高度全球化的社會中,一場瘟疫的感染人數和致死人數固然是最重要的議題,但並不是唯一該關心的議題。

相比之下,更為重要的是瘟疫以及相應的救援應對措施影響和改變了人的行為,從而對經濟社會運行造成的影響和衝擊。這是各國官員、金融家和企業家最為關切的,經濟學家們試圖將其納入研究領域。運用當今先進的科技手段,科學地考察和權衡疫情以及救援行動帶來的影響,是最應盡的社會責任。比如,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增加投入醫療器材、設備、藥品以及醫療服務。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