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精選
南華研究・即時匯報・港股講估・編輯精選

國進民退又如何


《資本壹週》735期 (2019年12月12日)

國進民退又如何

.就算真是「國進民退」,也是國情所需,要知道中國本就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要維持計畫經濟,國有企業最少要有一定比例。

.利益正正是中國商家的着眼點,但當國家政策使然,情況就大大不同。

 

繼阿里巴巴(09988)創辦人馬雲退休,騰訊(00700)創辦人及京東集團創辦人劉強東相繼辭去集團多家公司的領頭人職位後,最新有順豐控股創辦人王衛卸任順豐旗下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一職,這是繼今年2月卸任順豐子公司順豐速運法定代表、董事長及執行董事後,再次缷任子公司職務,被視為是淡出的先兆。

 

這宗消息立時在社交媒體上熱傳,更多分析認為是「國進民退」的又一範例。其實早在馬雲今年以55之齡正式退休之時,諸多分析已一次又一次提到馬雲的突然引退或許是政治壓力使然。其實從國家角度出發,阿里巴巴這家公司能發展至今天的規模,國家扶持少不了,何況該公司已成為電商界巨人,加上其之後發展的支付寶,更對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帶來一定影響,就算真是「國進民退」,也是國情所需,要知道中國本就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讓公司去個人化

何況國家在馬雲退卻以後,根本未有將公司收歸國有,其目的只是讓公司去個人化,令公司更加理性配合國家經濟及政策發展。記得在馬雲退休之時,《人民網》曾發表一篇題為「沒有所謂的馬雲時代,只有時代中的馬雲」的文章,雖則內裏沒有貶低馬雲的字眼,其只是提出一個事實:「只有抓住了時代機遇的個人才有可能發揮出最大的潛力,無論是馬雲、馬化騰、馬斯克,還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概莫能外。」但如此一個標題,意之所指,確實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回說順風這家由一位從內地移居來港的港人創立的公司,由1993年創立,至2016年12月12日取得中國證監會批文獲准登陸A股市場,2017年2月24日借殼並改名以順豐控股上市,至2018年度的營業收入逾900億人民幣,公司更於年內打入由全球最大的傳播集團WPP和凱度華通明略在英國倫敦發布的「2018年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第90位,榜內只有15個中國品牌上榜,包括騰訊、京東、茅台、華為、百度等。

 

順風多年來尚算順風順水,國家幫忙少不了,創辦人退卻,淡化公司個人主義無可厚非。何況這次王衛辭去子公司要職,或許未必真的退休,只是為了讓公引入新思維,更添衝勁,皆因在內地快遞業,順風已非龍頭。以今年內地快遞業第三季業務量計,順風只排第六位,佔有率7.38%,而前5位順序為中通、韵達、圓通、申通及百世快遞,佔有率都有雙位數,其中排頭位的中通更達19.20%。

 

國企重要性大

記得年前中國經濟增長還保持高速率時,曾有不少經濟學家在懷疑計畫經濟是否比歐美國家盛行的市場經濟更佳,因為中國僅僅40年改革開放,就發展成全球第2大經濟體,如今中國經濟增長慢下來,這個爭論就靜下來,但相信要分出誰優誰劣,短時間內還難有結果。但中國要維持計畫經濟,國有企業最少要有一定比例,而約束一些規模大、對國家經濟影響力重要的企業,實在必要,既然如此,那就不用奇怪民企的老闆突然急流勇退,或許是國策使然。

 

週內另一重大消息,是來自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政府下令政府部門要在未來3年內,全數更換所有外國製電腦及零件,是中國政府首次針對外國電子產品的官方行動,更被視為是美國禁止聯邦機構採購中國通訊科技的反制措施。

 

單看這消息,或許會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美國只是封殺了中興通訊(00763)及華為的晶片,兩公司就已重創,前者更一度只剩半條命,去年中更一度傳出中興要破產云云,慶幸最終事過境遷,惟中興卻要忍受美國派出一支特別團隊進駐公司,監督其執行承諾美方的協議。

 

至於華為,由於一度擔心沒有Google的支援,令其手機於海外市場銷售大跌,如此看來,中國政府要棄用美國貨,談何容易。

 

然而,中國政府所給出的時間是3年。過去40年,中國在經濟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如今在通訊界的5G上,更是領導全球,可見中國企業在科技領域上的發展可以一日千里,問題只是決心足夠與否。中國這些年在晶片技術上一直落後於人,最主要原因就是晶片技術研究時間長,投資巨大,很難獲取短期利益。利益正正是中國商家的着眼點,但當國家政策使然,情況就大大不同。

 

還記得2003年中國曾發生「漢芯1號」這重大醜聞,最終令國家損失萬億元,原因就是有關人士貪圖短利,以為一名從美國留學回國任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的陳進,真的發明了「漢芯1號」,一顆令內地足以自豪的晶片,結果原來是驚天大騙局,所謂「漢芯1號」,只是從美國摩托羅拉公司買回芯片,再僱請農民工把芯片表面標記磨去,加上「漢芯」標誌而已。經過當年這重大教訓,相信中國今次能汲取經驗,做出成就來。

 

而在國策的驅動下,過去一星期晶片股開始發圍,中芯(00981)及華虹半導體(01347)走勢強勁,當中以後者累積升幅約四成最為出眾。不過,國家給出的時限是3年進程,那家晶片股跑出,最終還要看本身的研發實力,是否能配合國家發展所需,如今借着消息短線炒作還可,長線投資就要戴眼識股。

 

南華證券錢莊

以截至週三(11日)計,總結過去5個交易日,大市走勢仍然不俗,證明在26,000點有一定支持,接近此水平,就會吸引投資者進場吸納。相對上週三(4日)恒指報收26,062點,恒指本週三收報26,645點,累升583點,但升幅主要來自上週五(6日)的281點及本週三的208點,其餘日子變幅有限。

至於這幾天升幅,騰訊(00700)又發揮其股王威力,其間累升11.4元或3.47%,至週三收報340元,重上11月尾高位。其實當阿里巴巴(09988)來港作第2上市時,不少分析都認為其有望取代騰訊的股王地位,而如果計及其港美兩地的發行股數,阿里市值又確實已超過騰訊,問題是股場無需分瑜亮,不一定有了諸葛亮就沒了周瑜,雙方可以共生共存,如過去幾日走勢,兩股都反覆向上,阿里過去5天都累升4.55%。

臨近年尾,正是各大基金經理調整組合之時,部分可能沽貨賺取利潤,所以今年表現出眾的中國體育股,在週一、二就突然全線向下,不少人在問調整理由,其實此板塊年內累升幅度頗大,適時獲利又何需理由。正如醫藥股比體育股更早出現調整,雖則是借着內地調整藥價消息而為,但主因相信都是大戶套利所致。如今時刻,暫時謀定而後動為佳,惟估計明年芬佬仍然會鍾意新經濟股,不妨候低收集。

 

每週一股——美團點評(03690)

美團點評(03690)整整升了一年,股價在11月5日觸及百元後即告調整,蓄力多時,至同月22日再一氣破位,高見103.5元,雖然當天收報98.05元,但僅花了兩天時間,就成功企在100元樓上收市。

之後此股一路推進,至12月2日一度高見107.4元創歷史新高,卻是開始了整固之路。其後股價反覆調整,至週三(11日)再穿百元,低見98.7元,惟在議價交易時段,再拗腰回升至101.7元是日最高價收市。

技術上,美團從8月開始的上升通道依然保持,期間只是幾次觸及通道底部就回身向上,近日再一次下試通道底即回升,不排除只是再一次正常調整,其上升形態未變。假定這次確實只是調整,下次高位勢升穿110元。再講,不少大行給予美團的目標價遠不止110元,如日前星展發表的報告,首予美團「買入」評級,目標價122元。

 

一週重點新聞

.對沖基金研究機構eVestment統計顯示,全球對沖基金今年首10個月共錄得淨贖回額約879億美元,持續走資8個月,為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嚴重,期間淨贖回金額較去年全年多逾1倍。

.中國人民銀行與澳門金融管理局於上週四(5日)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規模300億人民幣或350億澳門元,以維護兩地金融穩定。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政府內閣週四(5日)通過規模達26萬億日圓的刺激經濟方案,當中包括追加預算4.3萬億日圓,料可推高經濟增長1.4個百分點。

.美國11月非農業就業職位增加26.6萬個,遠高於前1個月經修訂後的15.6萬個,以及市場預期的18萬個。

.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穆迪認為,銀行經營環境不穩定性增加,將全球銀行業評級展望由「穩定」降為「負面」。該公司認為不止美國及歐洲經濟面臨衰退危機,亞太地區及新興市場亦承受增長放緩壓力,銀行貸款質素或因而惡化。

.中國海關總署週日(7日)宣布,以人民幣計,11月出口總值按年增長僅1.3%,再次遜市場預期,惟進口意外反彈,升2.5%,同月貿易順差則為2,742.1億元人民幣,按年收窄4.1%。

.花旗銀行第4季置業調查結果顯示,57%香港受訪者認為現時對置業非常不感興趣或頗不感興趣,比例較上季增加6個百分點,是今年首季起持續上升,為2016年次季以來最高水平。

.香港證監會主席雷添良期望港股通(南向交易)實名制可在今年內實施,當南向及北向交易實名制落實後,將着手處理港股全面實名制,料明年首季進行市場諮詢。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表示,穩增長不等於經濟增速要「保6」,穩增長要依靠改革與調整而非刺激,明年要守的「紅線」除「穩就業」外還有「穩金融」。

.畢馬威中國預計香港新股市場有望在來年保持競爭力,新經濟及海外企業將成為2020年本港新股市場的主要推動力,預計全年約160宗上市數目,總集資額將達3,000億元,與今年持平。

.美國聯儲局將於香港時間12日凌晨舉行議息會議,市場料會維持息率不變。而澳洲央行同日會公布季度報告;瑞士聯邦政府經濟事務秘書處則會公布季度經濟預測;歐洲央行同日舉行記者會,公布利率決議;另英國會舉行國會選舉。

 

(吳老闆事忙,由副總編輯陳文超代筆)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