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驚現三大警號 特朗普難死撐


特朗普近日威脅要調高中國關稅。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上,一直採取「不在乎」的態度,不時強調美國佔著上風。不過,貿易戰對美國的打擊,近期正大舉浮現,美國農民破產數字升上八年新高、科技發展正在受挫,加上製造業陷入苦戰,相信特朗普更想兩國快些簽下協議。

市場原本憧憬中美可以在聖誕前簽訂首階段協議,但兩國的關係極為飄忽,特朗普亦態度反覆,並將香港作為籌碼之一,令市場對達成協議的預期急速降溫。《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指,香港人權法並非箇中最大障礙,關鍵困難是美方尋求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等領域,作出更具體的承諾。不過,《華爾街日報》引述美方多名政府顧問分析,指香港人權法案不一定會對談判產生重大影響,似乎暗示在目前階段,美方想把貿易談判與香港人權問題切割。

中方首席談判代表劉鶴於十一月內已三次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t Lighthizer)與財政部長努姆欽(Steven Mnuchin)通電話,並邀請對方再赴北京會面,以求打破僵局。不過,美方的反應一般,《華爾街日報》指,美國談判代表暫時不會赴京談判,原因是美方希望得到中方更明確的保證,即中國將履行其在知識產權保護、強制技術轉讓,以及農產品採購方面的承諾。

衰退跡象顯現

中國官方《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亦承認,中美仍未就取消中國輸美商品關稅的安排達成一致,中方堅持要求美方取消特朗普政府加徵的的關稅,屬主要的癥結所在。美方顯然對達成協議並不心急,表面看來,美方有較好的優勢,但分析指出,美國經濟衰退的憂累,其實正開始升溫,而種種跡象亦顯示出,若特朗普再不妥協,最後受罪的將是美國人。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於本週一(二十五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每年合共約四百億美元的關稅最終是由美國企業及顧客承擔。紐約聯儲局指,中國貨品進口到美國時,對方海關會徵收最多百分之二十五關稅,若中國企業負擔這筆額外費用,就要將價格調低兩成,令美國的零售、製造或批發商的價格和利潤不受影響,但由去年六月至今年九月期間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進口價格只下跌大約百分之二,幅度與其他國家受到全球貿易放慢所影響相近,中國進口貨品價格穩定,即是意味美國企業和顧客須要支付關稅帶來的額外費用。

中國進口貨品的美元價格沒有太大變動,反映中國出口商沒有如華府官員所指,利用首輪關稅後人民幣貶值一成,以保持競爭力的說法,報告認為,貨幣貶值是提高中國出口商每單位銷售的利潤。

中美貿易戰對美國農民的影響甚為巨大。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耶倫(Janet Yellen)上週出席「世界商業論壇」時便警告,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戰可能會終結美國的經濟增長,並認為現時情況令人不安。她更指,現已有充分理由擔心衰退將到來。雖然耶倫認為,明年美國經濟不會衰退,但衰退發生的機率高於正常水平,並已到達讓她不安的水平。

債務問題嚴重

她認為,雖然美國經濟目前在其他方面表現良好,但數十年以來所積累的嚴重財富分配不均,對經濟構成了重大的威脅。此外,極低的借貸成本令美國企業大量舉債,一旦再次發生經濟衰退,累積的債務將令企業們陷入困境。

中美貿易戰令兩國的經濟增長出現放緩,而其他數據已顯示出,美國在這場硬仗中的傷害已開始出現,而首當其衝正是當地農民。雖然近半年中國向美國購買的大豆數量有所回升,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上週約一百三十五萬噸美國大豆向中國出口,為兩年來最高,但相比未開戰之前,仍然有大段距離,而鑑於前景極不明朗,中國亦轉向其他國家買大豆。

《路透社》報道,兩名不願具名的貿易商透露,由於利潤率較為吸引,中國進口商轉向買巴西大豆,而採購需等到明年初新作大豆收穫時才能交付,其中一名貿易商指出,上週有一些美國和阿根廷的船貨亦被預訂,總採購量約三十船。報道指,中國政府十月份曾向中國境內大豆壓榨商發放進口美國大豆的一千萬噸免稅配額,但配額幾乎已經用盡,相關美國大豆目前正處於裝船發貨之中。

其他國家亦趁中美關係轉差時,乘機搶生意。俄羅斯農業部新聞辦公室本月上旬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訪問時稱,中方將向俄羅斯移交大豆育種用於種植測試,以確定大面積的種植潛力。辦公室表示,只要貿易關係按計劃發展以及俄大豆生產得以發展,到二○二四年,俄羅斯對華大豆供應量或至少將增加一倍,達到二百萬噸以上。去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大豆,數量已有明顯增加,達八十六萬二千噸,按年勁升九成。按整體農產品對華出口計,今年首十個月,俄羅斯對華農產品出口比去年增長百分之二十五,達二十六億美元,估計到二四年會增至七十七億美元。

農民破產激增

中國轉向買其他國家的農產品,意味美國農民的收入受到影響,而今年當地農民破產的數字,居然升上了八年新高,已響起警號。美國於今年五月時宣布,對受貿易戰波及的農民發放補助金,但此舉對農民的幫助似乎不大,截至今年九月止的一年內,美國農場申請破產的數量高達五百八十間,創下二○一一年以來最高。

美國農業事務聯合會分析,在截至今年九月底止的過去一年,申請破產的美國農場數量按年大增百分之二十四,至五百八十宗,是繼一一年的六百七十六宗以來最高紀錄。雖然在美國,破產不代表要立即結束業務,而是能讓欠債人與債主重新協商還款方式,提供繼續經營的機會,但破產趨勢始終是反映出農場相關債務甚高,拖欠還款額增加,農場數量亦持續減少。

美國製造業數據反覆向下。

威斯康辛大學農場管理專家伯恩哈特指出,作為乳製品生產中心的威斯康辛州,農場破產數量高於其他州,隨著部分家庭農場被出售或倒閉,該州農場總數已減少一成。他表示,雖然農民仍支持特朗普,但很難確定這種耐心能否持續到明年十一月大選前。

去年美國出口中國的農產品價值近二百億美元,但貿易戰引發中國對美國蘋果、大豆、人參,以及棉花等商品加徵高達百分之二十五報復性關稅,故去年美國銷往中國的農產品跌至九十一億美元。另一方面,農產品價格已因全球生產激增已連續五年下滑,貿易戰增加農民的壓力。

科技業或遷移

美國農業事務聯合會首席經濟學家紐頓亦警告,即使特朗普與中國達成協議,農產品低價現象仍可能持續,這場貿易戰已促使其他國家提高產量,一旦在南美洲擴大了大豆或棉花種植面積,或在歐洲擴大豬肉產量,就無法輕易叫停,所以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除了傳統產業受波及,美國在今次中美貿易戰中,掌握最多籌碼的半導體行業,亦出現問題。由於企業怕特朗普搖擺不定的政府會影響到其生意,研發部分正大舉撤出美國,對美國的科技業來說,將造成長遠的傷害。

隨著非營利組織RISC-V基金會的幾名外國成員,對美國潛在的貿易限製表示擔憂之後,計畫將總部遷移到中立國家瑞士。RISC-V基金會的首席執行官Calista Redmond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有會員對潛在的地緣政治衝擊感到擔憂,從世界各地均聽到的意見是,說如果基金會不在美國,會感覺更放鬆一些,但她拒絕透露哪些會員提議將總部遷出美國。

Calista Redmond續稱,RISC-V基金會此舉是希望確保美國以外的大學、政府和公司可以繼續幫助其開發開源芯片架構技術。該會在全球範圍內的合作一直未遇到任何限制。RISC-V基金會負責發布RISC-V指令集,廠商可以據此技術推出採用RISC-V架構的芯片處理器,旨在為核心芯片架構設定標準,並授權誰可以在產品上使用RISC-V商標,其身份就如其他技術組織對Wi-Fi和Bluetooth芯片授權一樣,但不會擁有或控制該技術。

RISC-V指令集技術源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後來得到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的資助,其開源架構允許任何人自由地用於任何目的,被認為有助於解決中國處理器設計的問題。目前該機構擁有超過二百三十五間公司或其他實體,通過付款成為基金會的會員,包括美國和歐洲的芯片供應商,例如高通公司、恩智浦半導體以及中國的阿里巴巴集團和華為公司。RISC-V基金會於去年底便在其會議上宣布,希望尋找一個「中立國」,該會預期,搬遷最快在本月底會獲得批准。

重現黑暗時代

分析認為,RISC-V基金會動作正好在暗示,中美貿易衝突可能已令美國成為一個不宜於科技標準組織進駐的地方。於克林頓政府時期主管出口的前商務部次長William Reinsch表示,RISC-V基金會從特拉華州搬至瑞士,反映美國對部分中國科技企業設限,會引發更多科技企業出走。他認為,此舉是業界向政府發出的一個訊號,意思是若政府施壓太嚴,就可以選擇遷到海外,他坦言,部分美國共和黨議員亦表示擔心,美國會失去對RISC-V芯片架構的影響力,而RISC-V可用來製造幾乎各種電子設備的微處理器,從而成為現代經濟中的一個關鍵構件。

美國政府阻礙企業向中國售賣產品,令企業盈利受威脅。

共和黨議員更警告稱,基金會中的中國成員可能影響這項技術的發展,以協助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應用協會(The App Association)總裁Morgan Reed將RISC-V基金會的工作與中美兩國公司聯合開發Wi-Fi芯片標準相提並論,他指出,應用協會總部位於華盛頓,接受蘋果、微軟等美國主要科技公司的資金贊助,若中國可能會被禁止與美國和歐盟一起參與標準制定,相關想法根本不可行,因為中國作為製造業和終端市場大國,其重要性是無法忽視。

中美的惡鬥,有機會令雙方的科技發展步速大幅放緩,雅虎創辦人楊致遠已警告,科技產業或重返黑暗時代。楊致遠表示,中美惡鬥可能推翻近數十年科技進步,世界有重返「黑暗時代」風險。他指出,中美若改變過去數十年來關係合作性質,會有意想不到的後果,如特朗普政府嘗試封殺華為,並收緊對中國科技出口限制,這種中美科技鴻溝加上兩國貿易衝突,只會窒礙科技創新發展,因為若不能將科技標準統一,而分裂成多個不可持續的小市場,是有重回黑暗時代的危險。

車市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美國傳統工業亦正在受創,美國的汽車產業已響起警號。評機構惠譽(Fitch)最新的報告顯示,隨美國和中國等主要汽車市場的消費者需求疲軟,預期今年全球汽車銷量將大幅下跌三百一十萬輛,創下自二○○八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跌幅,而汽車銷售的放緩亦正拖累全球的製造業。惠譽表示,全球乘用車銷量從一七年的八千一百八十萬輛下跌至去年的八千零六十萬輛,是自○九年以來的首次下跌,但預期今年全球銷量預期將會再下跌百分之四,跌至約七千七百五十萬輛。美國地區的銷售將陷入困境,惠譽預期,今年美國汽車銷量將下降約百分之二至一千六百九十萬萬輛,而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本田汽車都已削減產量。

美國整體製造業亦因為中美貿易戰亦轉弱,美國里奇蒙聯儲局(Richmond Fed)的調查顯示,經季節調整後,十一月里奇蒙製造業指數扭轉前值急彈的態勢,由十月的半年高位八,跌至負一,重陷收縮,並遠差於市場原預期的五。期內,新訂單、出貨及積壓工作全線下降,反映需求疲弱。就業雖有放緩但仍維持正數,但本地業務情況的指標保持穩定,受訪者對未來幾個月情況會有所改善感到樂觀。

IHS Markit早前公布的十月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亦跌至五十一點三,較市場預測的五十一點五低。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公布,十月份PMI由九月的四十七點八升至四十八點三,但仍低於預期的四十八點九。

就業市場放緩

由此可見,其實美國較中國更需要立即結束貿易戰,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薩福克大學政治學和法律研究系教授Sebastian Royo則指出,特朗普或將被迫結束貿易戰,其中美國經濟態勢是關鍵因素,因為經濟一直是特朗普最成功的領域之一,為助他爭取連任的重要籌碼,但現時已有跡象反映美國經濟部分重要領域正陷入困境,例如製造業受到貿易戰、世界經濟下滑和消費者信心下降的影響,在九月裁減二千個崗位,並正在出現○九年以來的最大萎縮率;美國勞動力市場九月的數據亦表明,私營產業的就業增長疲軟。

Related Articles